文档详情

诗歌比较鉴赏讲述.ppt

发布:2016-12-24约5.74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一、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 华岳云台万里情②,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1.陆诗从平视、仰视的角度,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黄河之远,华山之高,鲜明突兀,气象宏伟;(2分)而本诗从俯视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华山之高,黄河之细,居高临下,视野开阔。(3分)(共5分) 2.①直抒胸臆:汝度回到家乡,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3分) ②间接抒情:诗人想象汝度归去后登上华山,远眺秦城,俯瞰黄河的快意舒畅,表达了对友人罢官还乡的劝慰之情。(3分)(共6分) 二 宋中 耿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1.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2.相同点:耿诗和李诗的诗句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同点: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结合《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回答体现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情感亦可。) 三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9.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 四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2分)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 9.(6分)① 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② 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五 庆清朝 榴花 王沂孙 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薰风。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前度绿阴载酒,枝头色比舞裙同。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 谁在旧家殿阁,自太真仙去,扫地春空。朱幡护取,如今应误花工。颠倒绛英满径,想无车马到山中。西风后,尚余数点,还胜春浓。 8.《庆清朝榴花》主要运用了借典寓意的手法(1分),如“玉局、金陵、蜡珠、缃彩、朱幡”等。(1分)以此交代了写作的目的(缘由,1分),以及自己对榴花前后由盛转衰的无可奈何之情(1分),最终也寄寓了自己对榴花的喜爱与高度赞美之情思。(1分) 9.回应全文。“西风后,尚余数点,还胜春浓。”照应了上阕的“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2分),表现出榴花之美态似天生俱在(2分),作者借此歌咏具有相应榴花品质的人,流露出作者对其的咏叹之情。(2分) 六 赤壁 杜庠(明)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