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述生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经验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崔述生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名医经验;崔述生;小儿肌性斜颈;推拿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4.035
中图分类号:R272.9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4-0114-02
崔述生教授是北京市鼓楼中医院按摩科主任,系北京市第四批百名名老中医,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40余载,善以推拿手法治疗各科疾病,尤善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笔者有幸师从崔老多年,现将崔老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小儿斜颈的原因很多,其中肌性斜颈的发病率最高。本病多于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主要表现为头部活动受限,经常偏向患侧,可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触及无痛的梭形硬结,大小约1~2 cm,多发而不连续,部分患儿的颈部肿块和颜面不对称可持续1年以上,并最终出现胸锁乳突肌短缩和继发性颈椎畸形。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归属中医“筋结”“筋挛”范畴。
根据崔老多年临床经验,造成小儿斜颈肌性斜颈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①胎位不正:患儿在母体中胎位不正,尤其是臀产位,往往容易造成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循环不利,最终导致肌肉缺血性挛缩而致斜颈。②分娩过程撕裂伤:分娩过程中,患儿受到产道或产钳挤压或过度牵拉,损伤胸锁乳突肌,造成肌肉的撕裂、出血,最后血肿机化形成纤维性挛缩而导致本病。③喂养、睡姿不当等:该类患儿头颈歪斜的程度较轻,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较粗的条索或一个或多个椭圆形结节、大小不等、质地软硬不均(常与病程长短及严重程度有关)、边界清晰,有一定的活动度。
虽然肌性斜颈是儿科常见病,但目前尚无严格的诊断标准,在治疗前还需根据患儿临床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排除骨性斜颈、脑瘫性斜颈、婴儿良性阵发性斜颈及其他耳源性、神经源性斜颈等。推拿治疗肌性斜颈的疗效确切,而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小儿斜颈,则需积极地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不可盲目施以手法,以免延误或加重病情。
通讯作者:丁洪磊,E-mail:dlyydhl@163.com
2 手法治疗
2.1 拨筋“解结”
中医学中的“筋”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小儿肌性斜颈病位在胸锁乳突肌,由于患儿在母体中胎位不正、产程损伤及喂养、睡姿不当等导致胸锁乳突肌部位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从而致使经筋结聚。崔老认为,“筋结”即为本病的根本所在,唯有将“筋结”松解,才能恢复胸锁乳突肌的力学特性,重新发挥其“束骨”的作用。
临床上,崔老常将拨筋法作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手法。拨筋法作用的层次在于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具有较好的解除粘连作用,故适用于本病。具体操作如下:患儿仰卧位,医者坐于患儿头部前方,以拇指掌面置于患儿胸锁乳突肌上,其余四指托住患儿枕部,从上至下做轻柔的拨揉法,先健侧后患侧,重复8~10次。继而于“筋结”处及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处以拇指指腹重点点拨3~5次。拨揉法与重点点拨交替进行8~10次。
崔老强调,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肌肤柔弱,承受能力较差,故手法不宜过重,以免造成局部水肿,但又要轻而不浮,能够渗透到病所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由于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变短,长期牵拉健侧胸锁乳突肌,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因此,要重视对健侧的治疗,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健侧肌肉的紧张状态,利于颈部力学平衡的恢复,同时可以给患儿一个适应的过程,以免直接治疗患侧使患儿因疼痛而哭闹。
2.2 被动牵引
患儿仰卧,医者一手托住患儿后枕部,另一只手扶住患儿下颌,稍用力向健侧缓慢牵拉患儿颈部,使头部向健侧侧屈,面部向患侧旋转,牵拉及旋转均应尽量到达患儿生理的最大限度,并持续5~10 s,然后回到自然体位,重复牵拉3~5次。崔老指出,由于肌肉具有黏滞性的物理特点,肌肉运动时发生于肌纤维之间、肌肉之间或肌群之间的摩擦阻力,阻碍肌肉的快速缩短和拉长,故只有牵拉达到一定时间,才能起到被动运动的效果。
2.3 推法放松
患儿俯卧位,医者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使其头部向健侧侧屈,医者另一只手于患侧胸锁乳突肌做直推法8~10次。直推法属于放松类手法,具有疏经通络、散瘀消肿的作用,在治疗的最后使用直推法,使局部瘀血得散,且给患儿以安慰。
2.4 随症施法
对于病程较长、具有伴随症状的患儿,可针对其临床表现施以不同的手法加减。如伴有面部发育不对称者,可于面部做鱼际揉法、点揉局部穴位等;伴有颈部发育不对称者,可按揉、轻敲颈背部肌肉等。
3 护理配合
崔老认为,除手法治疗外,患儿平时的护理也十分重要。家长可多将玩具等置于患侧以吸引患儿的注意,使其多向患侧转头以促进恢复。母亲在哺乳时尽量使患侧贴近母体,从而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呈伸展状。患儿睡觉时应将其头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