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泌尿系感染.解读.ppt

发布:2016-11-03约1.26万字共7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统基本概念 泌尿系统:男女共有 包括上尿路、下尿路 上尿路:肾、输尿管 下尿路:膀胱、尿道。 定义 尿路感染的分类 感染部位: --下尿路(尿道炎、膀胱炎) --上尿路(输尿管炎、肾盂肾炎、肾脓肿) 发作形式 初发或孤立发作 反复发作性感染:每年发作≥3次或每半年发作≥2次(不包括本次发作) 复发:病原菌同前,多发生于停药后2周之内 再感染:病原菌不同,多发生于停药后2周之外 病程:急性、慢性 基础疾患:单纯性、复杂性 无症状菌尿:患者无尿路感染症状,但中段尿培养连续两次(同一菌株),尿细菌数10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ml 。 尿路感染的分类 --按感染发生时的尿路状态分类 单纯性尿路感染(单纯下尿路感染和单纯上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导管相关的感染等)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男性尿路感染) 尿脓毒血症 流行病学 尿路感染是仅次于呼吸道及消化道的感染性疾病。 全球每年1.5亿人罹患尿路感染,所消耗的医疗费用约为60亿美元。 美国每年超过700万人就诊(多为膀胱炎),超过100万人住院(多为肾盂肾炎) 尿路感染致休克而死亡者在所有因感染致死者中居第3位。 我国尿路感染约占院内感染的20.8~31.7%。 致病菌 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占60%~95%。 其他致病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产碱杆菌、绿脓杆菌等。 特异性致病菌:结核杆菌、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滴虫、厌氧菌、真菌、原虫或病毒。 机体的防御机制 正常机体的尿道口有正常菌群,包括乳酸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小棒杆菌等它们对致病菌起到抑制平衡的作用,使机体对感染具有防御的能力。 发病机制 大肠杆菌的表面包裹着一层酸性的多聚糖抗原(K抗原)。表达特殊的K抗原的大肠杆菌毒力强,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绝大多数致病菌表面有菌毛,每个细菌可有100~400根菌毛,能产生粘附素,与尿路上皮细胞受体结合,使细胞粘附于尿路黏膜,条件成熟时就会导致感染。 发病机制 此外,尿路黏膜本身能分泌黏液(含粘蛋白、葡氨聚糖、糖蛋白、粘蛋白等),具有抵御细菌粘附的能力。如果致病菌与粘液结合、损害了保护层;或黏膜层受损,就容易引起尿路感染。 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后,可影响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的功能,导致膀胱输尿管返流,促使感染尿液逆流而上。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可作用于输尿管平滑肌,使其蠕动减退,致输尿管尿液淤滞,管腔内压力升高,形成生理性梗阻。 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对感染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最近的研究发现尿路感染的易感性还可能与血型 抗原、基因型特征、内分泌等因素相关。 诱发尿路感染的因素 致病菌一般不易停留、繁殖,也不易引起感染。只有发生病理改变时,才使细菌乘虚而入,诱发感染。 ⒈梗阻 先天性畸形、结石、肿瘤、狭窄、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等,引起尿液滞留降低了尿路及生殖道上皮防御细菌的能力。 ⒉机体抗病能力减弱 如糖尿病、妊娠、贫血、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营养不良、肿瘤、先天性免疫缺陷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 诱发尿路感染的因素 ⒊医源性因素 尿路的器械操作(留置导尿管、尿道扩张、膀胱镜检查等),均可造成尿路黏膜的损伤而招致感染的发生 ⒋女性 尿道短、宽、直,在经期、性活动、妊娠、绝经等特殊情况下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尿道口畸形、尿道口附近的病灶均可引起尿路感染。 感染途径 ⒈上行感染 致病菌经尿道逆行进入膀胱而向输尿管乃至肾脏侵入。常发生于蜜月期、妊娠期、婴幼儿及因尿路梗阻而引起尿液反流者。 ⒉血行感染 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其他因素影响下,致病菌可从体内其他感染病灶(如皮肤疖、痈、扁桃体炎、中耳炎、龋齿等)经血行传播到泌尿生殖器官。最常见者为肾皮质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途径 ⒊淋巴感染 致病菌从邻近器官的病灶经淋巴管传播到泌尿生殖器官。如肠道的严重感染或后腹膜脓肿等。 ⒋直接感染 外伤或由邻近器官的感染直接蔓延而致,如阑尾脓肿、盆腔化脓性感染等。也可经与外界相通的瘘管等感染而致。 诊 断 必须明确感染的部位、致病菌、感染途径等。 尿液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尿液中应当找到致病菌及白细胞(或脓细胞)。 ⒈尿标本的留取 ⑴一般留取中段尿。⑵导尿一般适用于女性患者。⑶耻骨上膀胱穿刺,适用于新生儿和截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