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材料表界面第五章1.ppt

发布:2016-08-21约1.55万字共1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能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表面活性剂的重要作用 第一种类型:溶液表面张力对溶液浓度增加而线性增大。多数无机盐(如Na2SO4,KOH,NH4Cl,KNO3等)以及蔗糖,甘露醇等多羟基有机物的水溶液属于这一类型。这类物质常称为非表面活性物质。其特点是dσ/dc0,Γ为负值,这时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比溶液内部小,即溶质具有表面亏量。 5.1.1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 5.1 概述 第二种类型:溶液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这种类型的例子包括大多数低分子量的极性有机物。如醇、醛、酸、酮与胺及其衍生物。由于水溶性有机化合物一般含有一个极性基(如OH基或COOH基)和一个非极性碳氢基团。这类分子倾向于聚集在表面层,它们的取向是把极性部分指向体相溶液中的极性水分子,非极性部分朝向气相。其特点是dσ/dc0,Γ为正值,这时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比溶液内部大,即溶质具有表面超量。 5.1.1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 5.1 概述 第三种类型:当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迅速下降并很快达到最低点,此后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很小。这类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如8碳以上的直链有机碱金属盐,高碳直链磺酸盐,硫酸盐,苯磺酸盐等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其特点是dσ/dc0,Γ为正值,这时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比溶液内部大,即溶质具有表面超量。 5.1.1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 5.1 概述 5.1.1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 5.1 概述 像第三类物质那样,加入很少量就能大大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使表面呈现活性状态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能显著降低水气界面和水油界面的界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5.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5.1 概述 表面活性剂 亲水基(极性部分) 亲油基(非极性部分) 带电基团 两性离子 极性基团 含8个碳原子以上的碳链 5.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5.1 概述 5.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5.1 概述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表面张力的关系 开始时,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表面张力急剧下降,到达某一值时则表现出与浓度关系不大,表面张力大致保持恒定。 5.1 概述 5.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表面活性剂达到形成单分子膜的最低浓度叫临界胶束浓度。或者能够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减小了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化和表面活性剂的活动情况的关系 表面活性原理: 1.表面吸附:在表(界)面上吸附,形成吸附膜。 2.溶液内部自聚:在溶液内部自聚,形成多种类型的分子有序组合体。 5.1 概述 5.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钠对石蜡-水界面张力的影响(30℃) 1)7碳原子以下,降低表面张力不明显 2)8~20个碳原子时,脂肪酸钠盐呈现明显的表面活性。 当亲油基为直链或支链烷烃, 8~20个碳原子时为合适;当亲油基为烷基酚或苯基, 8~16个碳原子时为宜;若亲油基为烷基萘基,则烷基数为2个,每个烷基碳原子在3个以上。 亲油基 亲水基 5.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5.1 概述 5.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按分子量大小分: (a)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1000以下; (b)中高分子量表面活性剂:1000以上; 按工业用途分类: 渗透剂、润湿剂、乳化剂、分散剂、起泡剂、消泡剂、净洗剂、杀菌剂、匀染剂、缓染剂、柔软剂、平滑剂、抗静电剂、防锈剂等。 按疏水基的类型分: (a)碳氢链:以碳氢链为疏水基; (b)聚氧丙烯:由环氧丙烷低聚而成,聚氧丙烷为疏水基; (c)氟表面活性剂:以碳氟链为疏水基;特点:表面活性高,化学性质稳定,具有抗氧化性,耐酸、耐碱和耐高温。 (d)硅表面活性剂:以硅氧烷链为疏水基;表面活性仅次于氟表面活性剂。 (e)含硼表面活性剂:特点:具有沸点高、不易挥发、高温下稳定等特点,常用于合成树脂的抗静电剂。 疏水基 亲水基 5.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亲水基团是否带电 离子型 非离子型: 不能电离 阴离子型 阳离子型 两性离子型 亲油基 亲水基 5.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按亲水基类型分类是表面活性剂分类的主要方法 5.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亲水基一端为阴离子,其水溶液一般为碱性或中性。它们在整个表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