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师专业的音乐欣赏教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幼师专业的音乐欣赏教学
相应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幼师专业的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它是胜任未来幼教工作的重要技能和手段。而加强和改进音乐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具备除先天素质之外,更需要后天受教育阶段的培养。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是不可或缺和互相来替代的。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早已被公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问题的关键是这二者应怎样定位。在传统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学生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造潜能。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更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因此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急需我们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那么如何上好幼师专业
的音乐欣赏课呢?
一、坚持以“听”为主,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 , 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 , 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呢?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
1、提问法听 , 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唢呐曲《百鸟朝凤》,听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如:曲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全曲共分几部分?分别模拟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结果,听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主奏乐器是唢呐;全曲共分为两部分;分别模拟了布谷鸟叫、公鸡叫、蝉鸣等。通过提问法,虽然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思维想象也因此而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
2、对比法听,这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有比较才有鉴别,对学生来说,唯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如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在提问法听的基础上,已知全曲分为三个乐段,然后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并进行对比;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对比,第二乐段与第三乐段对比,在教师的适当提示下,学生们得出:第一乐段速度徐缓,用复调写成,旋律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犹如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手拿竹笛,在田野里纵情对歌,构成一个优美抒情的画面。第二乐段速度快速,用主调写成,旋律热烈、具有舞蹈性,与前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与第三乐段则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曲式结构(A,B,A)。通过对比法听,不仅使学生对《牧童短笛》这首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结合各种感官通道来帮助学生欣赏音乐
音乐欣赏虽然是以听为主的 ,但是我们只有结合更多的感官通道来帮助学生欣赏音乐,才能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具体方法有“唱”、“说”、“想”、“动”。
1、“唱”,主要是唱主题,这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 , 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 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 , 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 , 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 , 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 , 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2、“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 , 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 , 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 , 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因此 , 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
3、“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 , 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 , 由感而发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 , 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 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4、“动”,就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学生把对音乐的理解用自己的舞蹈语言(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真正发挥创造的功能。当欣赏一段明快的音乐时,引导学生手舞足蹈,这是学生表达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的方式。比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时,先让学生带问题:“这首乐曲表现了哪些场面?”进行聆听。听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