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章教育学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概述.ppt

发布:2017-04-25约7.32千字共6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概述;一、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 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 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 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 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 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 节、统 摄作用。 ; 教育目的,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 目标,所指明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各级 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 格。;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有区别与联系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2、学制 学制(学校制度)是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 校总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 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培养要 求、质量规格。; 1、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规定,受 制约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 2、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受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 3、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受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制约 4、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制约 ; 1949年12月 ,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 ;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提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 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 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 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指出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 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 1986年,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 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 1990年12月30日指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 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 素质。”; 1993年,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 台阶。”; 1995年3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