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陈慎吾伤寒论讲义.pdf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伤寒论》讲义-陈慎吾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概述
(一)作者生平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后人称之“医圣”。
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今之河南南阳人。
(二)成书时代背景
约成书于公元200-205年,宦官、外戚掌权,封建割据,政治昏
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三)版本及流传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
↓
魏王叔和整理编《张仲景方论》
↓
唐孙思邈编《伤寒论》
(《千金翼方》九、十卷,现存最早版本)
↓
(1065)宋治平本《伤寒论》
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国内已无原刻本)
↓
(1144)南宋成注本《注解伤寒论》
↓
(1545)明代汪济川校订本《注解伤寒论》
↓
(1599)明赵开美的复刻本
分述
一、学术渊源
1、基础理论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
2、诊法源于《内经》、《难经》。并修正取舍;
3、药学理论源于《神农本草经》、《胎胪要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4、方剂理论来源于《汤液经》及当时散在的验方;
5、张仲景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成就
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学
形成奠定基础。
确立“辨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剂,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推
动作用。
三、伤寒的涵义
《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若从广义看,“寒”者“邪”之义
也。“寒”从狭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感受风、寒、暑、湿、燥、火,
乃至疫疠之气),一个共同特点:发热。
狭义伤寒:为广义伤寒中一种,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四、六经的概念
六经是生理性概念,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各经又可分为手足二经,概括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六经病:病理性概念,机体感受外邪后表现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
独立的六组不同证候。
五、《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贯穿在《伤寒论》全书的始终。
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领。
六经辨证是对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进行综合、归纳,从
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
(阳证、阴证),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六类病证。
各类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
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的独立病证。
(二)六经病的传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传变的概念
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