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14 卷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Vol. 14 , No. 1 1998
第 1 期 NATUR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鹿角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戴绍军 刘焕宏 陈立群
(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 本文研究了采自比利时根特大学植物园的一种鹿角蕨
( Platycerium sp. ) 配子体发育的过程。孢子赤道面观为肾形 ,极面观为
( )
椭圆形 ,单裂缝 ; 孔子萌发为切线型 Momose ,1942 ; 丝状体 2 - 8 细胞
长 ,顶端细胞不明显 ,丝状体顶端的营养细胞都可分裂 ,形成片状体 ;片状
(
体顶端出现的分生组织发育为心脏形的原叶体 , 发育为槲蕨型 Nayar ,
1971) ;毛状体发达 ,单细胞的或多细胞的 ;假根棕色 ; 多为雌雄异株 ;该配
子体表现为进化性状。
关键词 :鹿角蕨 ;配子体发育
0 引言
鹿角蕨属隶属鹿角蕨科( Platyceriaceae) ,因其孢子体具鹿角状分枝而得名。约 12 种 ,分
布于非洲、东南亚至大洋洲 ,有一种产于南美洲的秘鲁 ,我国仅有一种 ,产于云南省西南部
( ) ( )
盈江 。本属种类孢子体形态优美 ,为著名观赏蕨类。本文研究的种 Platycerium sp. 采
自比利时根特大学植物园。目前对鹿角蕨配子体发育尚无报道。
1 材料和方法
从鹿角蕨叶片上取孢子 。在光镜下测量孢子大小 ,测量 10 个孢子取其平均值 ,并记录
最大植和最小值。将孢子按常规方法接种在改良的 Knop ′s 培养基上 ,先黑暗处理 36 小时 ,
然后在下列条件下培养 :24 小时光照 ,光强 2000lx. , 温度 20 ±2 ℃,重复培养 2 次 ,每次 3
份 ,依其各发育阶段进行显微活体培养观察并记录。
2 观察结果
2 . 1 孢子及孢子萌发
( ) (
成熟孢子为棕黄色 ,单裂缝 ,裂缝短 ,赤道面观为肾形 图版 1 ,1 ,极面观为椭圆形 图版
) μ ( μ ) μ ( μ ) μ ( μ )
1 ,2 ,长 71 m 67~76 m ,赤道面宽 37 m 34~39 m ,极面宽 30 m 27~32 m 。孢子内
贮有油滴 ,萌发时有部分油滴溢出。孢子接种后 8 天萌发 ,萌发方式为切线型 , 随孢子萌发
收稿日期 :1997 - 12 - 16
72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98 年
( )
孢子壁逐渐退到丝状体基部至脱落 图版 I ,6 。孢子萌发产生的第一个细胞是假根 ,假根于
单裂缝处伸出 ,初生假根短且细 ,直径约为 11μ ( )
m 图版 I ,3 ,假根壁无色 ,无叶绿体 ,不分枝。
2 . 2 丝状体
孢子萌发出假根后 ,其基部细胞再分裂一次 ,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