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方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侧内囊损伤,产生 “三偏” 症状: 皮质核束 丘脑中央辐射 听辐射 视辐射 皮质脊髓束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 (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对侧偏瘫 (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 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受损) 患者男,79岁。六小时前平静休息时,突觉左手乏力不能握紧手中杯子,站立不稳,向左侧偏斜,伴口齿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意识不清,无四肢抽搐,拟“脑血管意外”收治入院。 既往史:患者有高血压史十余年,最高时达180/120mmHg,平日血压控制不详,否认有糖尿病史,否认冠心房颤史。 查体示:神清,口齿欠清,对答切题,双眼球活动度好,眼球震颤(-),双眼左侧视野缺损,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左侧偏身感觉减退。 头颅CT示:颅内未见明显高或低密度影。 病 例 4、侧脑室 左、右侧脑室借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位于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左右各一,延伸至半球各叶内(岛叶除外)。腔内有脉络丛和脑脊液。 分四部: (1)中央部:顶叶内 (2)前角:额叶内 (3)后角:枕叶内 (4)下角:颞叶内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下角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小 结 1.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和分叶。 2.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分叶,各叶的主要沟和回。 3.大脑半球内侧面和下面的主要沟和回。 4.侧脑室的位置、分部、内容及交通。 5.第Ⅰ躯体感觉区、第Ⅰ躯体运动区的位置及三大特点, 病损后症状。 6.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及高级语言中枢的位置及特点。 7.基底核的位置和组成及各核团的位置。 新、旧纹状体的定义。 8.内囊的概念、分部、通过各部主要纤维束名称、损伤后 症状及产生症状的原因。 练 习 1.中央前回,正确的是() A. 位于顶叶 B. 位于中央前沟与中央后沟之间 C. 位于中央前沟与中央沟之间 D. 是躯体感觉中枢 E. 是运动性语言中枢 √ 练 习 2.关于视觉区,正确的是() A. 位于顶枕沟两侧皮质 B. 接受内侧膝状体纤维 C. 位于大脑皮质颞叶 D. 接受对侧眼的视觉信息 E. 位于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 √ 3、下丘脑的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中心。 ②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③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 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⑤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第三脑室 附:第三脑室 是位于左、右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间隙。前上方通两侧大脑左、右侧脑室,后下方经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中脑 脑桥 延髓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小 结(小脑和间脑) 1.小脑的位置和分部。 2.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3.间脑的位置、分部、各部外形的主要结构。 4.第三脑室的位置和通邻。 5.丘脑腹后内、外侧核接受纤维的来源、发出纤维的去向、 传导的机能、病损后的症状。 6.内、外侧膝状体接受纤维的来源、发出纤维的去向、传导的机能及病损后的症状。 7.下丘脑的组成。 练 习 1.左侧小脑半球大范围损伤将导致() A. 身体左侧半反射亢进 B. 身体左侧半意识性本体感觉丧失 C. 左侧肢体共济失调 D. 左侧肢体偏瘫 E. 右侧肢体偏瘫 √ 练 习 2.属于旧小脑的结构是() A.绒球 B.小结 C.小脑扁桃体 D.绒球脚 E.蚓锥体 √ 练 习 3.不属于间脑的结构是() A.上丘脑 B.下丘脑 C.底丘脑 D.上丘 E.后丘脑 √ 练 习 4.关于外侧膝状体,正确的是() A. 属于背侧丘脑的一部分 B. 接受来自下丘臂的纤维 C. 属于中脑结构 D. 发出纤维至视觉中枢 E. 损伤后可致对侧听觉障碍 √ 练 习 5.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接受() A. 四肢、躯干的本体感觉 B. 四肢、躯干的浅感觉 C. 听觉 D. 味觉 E. 视觉 √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四、端脑(大脑) 大脑纵裂 大脑半球在发育过程中,其表面积增加的速度较颅骨快,因而形成起伏不平的沟与回。 大脑纵裂:分隔左、右大脑半球。 大脑横裂:分隔大脑和小脑。 (纵裂的底为连接两半球的胼胝体) 大脑横裂 胼胝体 岛叶 大脑纵裂 中央沟 额叶 枕叶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颞叶 3个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底面 3条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5个叶:额叶、顶叶、枕叶、 颞叶、岛叶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 中央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