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功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过举例,理解功的定义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
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式 启发式 多媒体
学生互助合作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复习
提问 ????提问: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提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 回答问题。 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 二、
新课
引入 ???? 举例:
????推桌子:小明和小聪分别用力推动桌子,小明虽费了力气,但桌子没有移动,小聪用力将桌子推走了。
???由这些例子给出功的定义。 ????区分不同情况理解。 让物理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三、新课展开 1.力学中功的含义 ????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举例:
⑴ 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⑵ 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 ?
通过实例剖析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例如: ? ????⑴ 女孩把一箱报纸搬起来 ????学生答:做了,因为女孩对报纸有一个向上的推力,报纸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通过实例使学生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小女孩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学生答:没有做功。小女孩对水桶施加向上的力,而水桶在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⑶ 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学生答:没有做功。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距离。 ⑷踢出去的足球,球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 学生答:没有做功。踢出去的足球由于惯性运动一定的距离,并非是受到力的作用。 要求学生举例,可将学生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学生举例。 进行分析。
教师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即劳而无功。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即垂直无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
(3)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即不劳无功
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
教师小结: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 3.功的计算 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样来计算功呢?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 W 表示功,用 F 表示力, 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 W = 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距离的单位是米( m ),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 J )。
1 焦=1牛·米。
几点说明:
①使用 W = 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 W = Fs 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 1 焦的物理意义,知道 1 焦的大小。 ?
突破教学重点 难点 ????例题:P64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 追问:此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