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理论:文献综述2.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Working Paper No. 0909 Aug. 1, 2009
刘东民
liudongmin@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理论:文献综述
由于美国次贷问题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针对金融监管
的热烈讨论和实际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高涨,各国政府和国际
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推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但是,为何要加强监管,如何加强监管,却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事实上,国际学术界对于金融监管理论的探讨也是意见纷呈,
莫衷一是,而每一种观点背后其实都蕴涵着深刻而各异的经济学理念。全面深入地理
解金融监管理论,特别是这些理论背后所依据的经济学理念,能够使我们具备更为广
阔的视角和扎实的学理基础,对于学术研究和政府管理工作不无裨益,这正是作者写
作本文的初衷。
本文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特点,综合经典与前沿的学术思想,对金融监管进行理
论上的梳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述的金融监管是指政府对于金融系统的监督和
干预,它区别于市场机制本身所可能产生的对于参与者的监管功能。在这样一个前提
下,本文将金融监管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的必要性,二是
监管的有效性,三是监管的方式。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依次对金融监管理论进
行归纳和评述。
一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论题,事实上,它伴随着经济学当中自
由主义和干预主义两大阵营的论争一直延续至今。尽管本次金融危机似乎对金融监管
1
的必要性给出了肯定性的证明,但是,仍然有不少学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 。
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是对经济学理论最为经典和简单的一种划分,两大理论体系
都在不断发展和充实,同时也对金融监管理论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一) 基于自由主义的经典理论
肇始于 18 世纪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一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始终占
据统治地位,反对政府干预、崇尚自由放任是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在实际
经济系统的运行中也仅仅存在实施部分信用管理和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责的中央银行,
其它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基本不存在。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大萧条,凯恩斯的干预主义
思想迅速在学术界和政府站稳了脚跟,主导地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 70 年代。然而,
滞涨现象的困扰为新自由主义思潮带来了契机,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一直到本次全球
金融危机爆发前,自由主义经济学再一次获得了优势。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石的标准
金融理论正是自由主义经济学体系的一部分。
自由主义经济学依赖于以下基本假设(Mike Brown, etc. 2009;陈平,2004):
1)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其偏好已知、稳定并且可以用明确的效用函数来描述,他
们总是要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2)市场参与者拥有完备的信息和知识;3)市场上
有足够多的竞争者(对于证券市场而言,就是要具备充分的流动性),任何一个参与
者都无法影响价格;4)价格变化由一个确定性的线性过程来决定——该过程由追求
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交易各方共同决定;5)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是随机和独立的,因
而必然是短暂和微小的(有效市场理论,EMH)。
基于以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