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呼吸系统正常影像完整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七、膈 形态 密度 中央肌腱的胸面与心包相连 高度 肋膈肌(前膈肌)附于剑突、两侧肋软骨,膈肌脚与脊柱前纵韧带相连续 常见伪影 常见伪影 双侧下肺近心脏处,肺血管脉动伪影。低密度区, 可以错当作扩大的支气管。 常见伪影 主叶裂伪影。 小叶肺气肿衬出小叶结构 正常小叶间隔normal septa 四、肺门 右肺门:右肺动脉分上、下肺动脉,右肺静脉为上、下两支静脉干 左肺门:左上肺动脉分尖后段和前动脉,跨左主支气管后延续为左下肺动脉,左肺静脉亦为两支静脉干。 肺血管 肺血管:内充盈血液,显示为高密度影。 肺动脉:与支气管伴行,逐级分支; 肺静脉:与肺动脉无密度差异,不与支气管伴行 “支气管血管束”与“肺纹理” 支气管与相邻肺动脉 肺动脉常分为两个直径相当的分支。 肺静脉常分成许多细小的分支,这些分支与主支构成直角。 正常小叶中心动脉 肺静脉Pulmonary veins 五、纵隔 前纵隔:胸腺组织、淋巴结、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 中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 后纵隔: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及淋巴结 纵隔内气管、支气管呈低密度含气影 脂肪组织CT值-40~-100Hu 增强后心脏及血管明显强化 胸腺组织 纵隔脂肪间隙 淋巴结 纵隔内其他结构 胸腺:10岁以下外缘隆起,10岁以上常凹陷,20~30岁密度低于肌肉,后随年龄增长渐由脂肪取代 淋巴结:数量、部位与大小。一般正常直径小于10mm,15mm以上为病理性,20mm以上多为恶性。 纵隔脂肪间隙:胸骨后间隙、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隆突下间隙、膈脚后间隙; 增强扫描,纵隔肿大淋巴结不强化或有强化,血管明显强化 胸腔入口层面 胸骨柄层面 主动脉弓层面 主肺动脉窗层面 3岁 15岁 32岁 气管分叉层面 左心房层面 膈肌层面 六、胸膜 肺叶分界 叶间胸膜CT表现为——低密度少血管带(带状无肺纹理区)或线状致密影。 奇静脉裂——先天发育变异,位于右上肺椎体外侧与右无名静脉间,呈前后走行的弧线,凸面向外。 下肺韧带——胸膜反折在肺门下部形成。 叶间裂(厚度小于1mm,边缘光滑,均一厚度) 一、胸壁 胸肌 乳腺 腋窝 胸骨及胸锁关节 胸椎 肋骨、肋软骨 肩胛骨及肩关节 胸肌 乳腺 腋窝 胸骨及胸锁关节 胸椎 肋骨、肋软骨 肩胛骨及肩关节 二、气管与支气管 壁由马蹄形软骨环和后部的厚纤维膜围成 圆形或椭圆形 40岁以上软骨可发生钙化 主、叶、段及亚段支气管CT可清楚显示,呈圆形、椭圆形或条形“含气影” 走向与扫描层面平行—条形纵面 走向与扫描层面垂直时—圆形横断面 走向与扫描层面斜交—卵圆形断面 气管隆突下 三、肺叶与肺段 肺段和肺叶位置依据支气管及伴行血管位置及其走行来判断其部位 肺小叶 肺小叶:由小叶核心、小叶实质和小叶间隔组成,是HRCT所观察的基本单位,呈不规则多边形或截头锥体形 小叶核心:小叶动脉和细支气管,HRCT显示外围肺组织中的小叶动脉 小叶实质:主要为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 小叶间隔:结缔组织,构成肺小叶的边界 肺小叶(lobule) → 六分区法 心血管及气管前缘为前、中纵隔分界 食管前缘为中、后纵隔分界 胸骨角—T4椎体下缘为上、中纵隔分界 四分区法 前纵隔 → 中纵隔与主-肺动脉窗 后纵隔 上纵隔 纵隔正常变化 呼吸 体位 纵隔正常变化(续) 年龄 体形 纵隔位置与双侧胸腔压力平衡有关 健侧移位 患侧移位 胸膜 肺叶表面脏层胸膜 胸壁内面、横隔上面及纵隔表面壁层胸膜 右侧斜裂 侧位显示 斜裂:第5后肋端-前肋膈角后2-3cm 水平裂:与第6肋骨走行平行 左侧斜裂 侧位显示 第3-4后肋端—前肋膈角 水平裂 正位:肺门外第六后肋水平 侧位:与右侧斜裂相交 副叶裂-奇叶 膈-解剖 胸腹之间 薄层肌腱 左右两叶 膈-位置 第6前肋或第9-10后肋水平 右侧高1-2cm 膈-影像解剖 圆顶状 内前侧较高 心膈角 (侧)肋膈角 前肋膈角 后肋膈角 膈-活动(对称) 平静呼吸1-3cm 深呼吸3-6cm 膈变异-局限性膈膨升(出) 膈变异-波浪膈 胸片容易遗漏的部位 正常CT表现 CT尤其是MSCT已成为胸部最有价值的常规检查 右下叶内基底段 右下叶前基底段 右下叶外基底段 右下叶后基底段 左上叶尖后段 左上叶前段 左舌叶上段 左舌叶下段 左下叶背段 左下叶前内基底段 左下叶外基底段 左下叶后基底段 肺-肺小叶 肺小叶是肺组织的最小单位 呼吸小叶(腺泡):由终末支气管支配,直径6-8mm,是肺部X线病理改变的最小单位 肺的气体交换: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肺-实质与间质 肺实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