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2 教育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教育学思想的孕育 1.主要特征 (1)教育思想是处于经验和习俗水平的总结、概括; (2)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体系; (3)教育学没有从哲学、政治、宗教中分化出来。 《论语》 因材施教;材:资质。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温:温习、复习 不耻下问;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 谓开其意, 发 谓达其辞。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 听到这里,苏格拉底说:好吧,那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倘若一个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进攻的勇气,他欺骗士兵说援军就要来了,从而鼓舞士气,取得了最后胜利,这种行为应怎样理解? 答:也应算是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接着说:如果一个孩子有病,却不肯服药,父亲骗他说药很好吃,结果治好了他的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行呢? 答:应属于正义一行。 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枪,这种偷盗是正义的吗? 答: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情况。。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间不能存在欺骗吗? 答:请您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 * *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思想的孕育 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的发展 2.中国的典型代表 (1)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创办私学。 倡导“仁”的学说,提倡德治和教化。 注重“学”“思”结合。 孔子的思想见于《论语》一书中。 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他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 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 在教学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 其思想见于《孟子》一书中。 (3)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认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思想见于《荀子》一书。 (4)朱熹(1130—1200年)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集宋代理学之大成。 从事教育工作五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如他提出的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虚怀若谷)涵泳(反复咀嚼)、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仍有现实意义。 他认为读书和修身的始终功夫是“主儆”。“儆”是心不放肆、行为不放肆。也就是一种主动排除各种物欲和情绪的干扰,集中思想和精力于自己既定的目标或要做的事情之上的心理状态。 (5)《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前313-前328年,全文 1200 多字。《学记》总结了中国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经验,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和任务、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师生关系等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西方的典型代表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即知识” 。 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了知识与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常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