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乱与唐朝衰亡课件共24张.pptx

发布:2020-01-31约2.2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万国尽征戎,烽火被[p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安史之乱1.安史之乱的背景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相关史事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安史之乱时间:755年(天宝十四年)叛乱将领:安(安禄山)、史(史思明)结果:唐朝平定叛乱。一.安史之乱2.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影响1.北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2.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3.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启示:1.我们要以史为鉴,取得成就不能骄傲,要居安思危。 2.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从一而终; 3.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藩镇割据原因:1.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集权大大削弱;2.节度使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影响:严重削弱唐朝的国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唐朝藩镇割据示意图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黄巢起义的原因:社会状况唐朝后期的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中央)2.地方藩镇割据。(地方)起义时间:874年;领导人:王仙芝、黄巢;政权:大齐最终结果:起义失败。影响:沉重打击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宦官专权 第一阶段 批阅奏折别以为你是当朝宰相,你呈上来的奏折还得让我批准呢!高力士在唐玄宗(大唐王朝的第六位皇帝)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宦官专权 第二阶段 掌握禁军大家都内里坐,外事全凭老奴处置皇帝老儿,咱俩到底谁听谁的,嗯?!李辅国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蜀地。李辅国劝说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即位,所以深得肃宗信任。当时宰相和百官除日常朝见外,奏事必须经由辅国才能面见皇帝。宦官专权 第三阶段掌握 皇帝生杀予夺大权你这混帐东西,别看你是皇帝,我要你死,你就活不了!唐末宦官 从唐穆宗(唐朝第十二位皇帝) 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相关史事“黄王起兵,本为百姓” 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黄巢深受民众拥护,队伍发展到65万人。黄巢像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唐朝灭亡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相关史事 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后梁 907—923,后唐 923—936,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2.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实质: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消极影响: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加重人民苦难。恢复发展: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统一的曙光:五代后期后周世宗改革,势力逐渐变强,为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 《韩熙载夜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