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题开题报告: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docx

发布:2025-02-26约1.01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课题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类型:应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课题负责人:张三(教授),主要成员:李四(副教授)、王五(讲师)、赵六(讲师)

课题申报时间:2023年10月

预计完成时间:2025年12月

二、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等工作;思政课教师则负责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专业课教师则负责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和学术研究方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三种教师往往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导致育人效果不佳。因此,研究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协同育人模式的探讨,如“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四维协同”育人模式等;二是对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如建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制定协同育人实施方案等;三是对协同育人效果的评估,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教师对协同育人的满意度。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协同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协同育人理论的探讨,如构建协同育人理论体系、提出协同育人模型等;二是对协同育人实践的总结,如总结协同育人实践经验、分析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等;三是对协同育人效果的评估,如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式了解协同育人的成效。

发展趋势:未来,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是更加注重协同育人理论的构建,为协同育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二是更加注重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三是更加注重协同育人效果的评估,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协同育人的成效,为协同育人实践提供参考。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高校育人质量。

研究内容:本课题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二是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三是构建科学、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四是协同育人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路径

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路径:本课题将按照以下路径进行研究:一是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二是设计问卷调查表,对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三是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四是分析案例,总结协同育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五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出改进对策;六是进行协同育人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形式

预期成果:本课题预期成果包括:一是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5篇;三是形成研究报告1份。

成果形式:本课题的成果形式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协同育人机制方案等。

七、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与人员分工

进度安排:本课题的进度安排如下:2023年10月-2024年3月,进行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2024年4月-2024年9月,进行案例分析和协同育人机制构建;2024年10月-2025年12月,进行协同育人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人员分工:课题负责人张三负责课题的整体规划和协调;李四负责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王五负责访谈和案例分析;赵六负责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和效果评估。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与设备需求

经费预算:本课题的经费预算为20万元,主要用于文献资料购买、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论文发表等方面。

设备需求:本课题需要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以满足研究需求。

九、参考文献

[1]张三,李四,王五.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J].教育研究,2022(5):78-85.

[2]赵六,刘七,陈八.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1(4):112-119.

[3]李九,张十,王十一.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