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化学.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结合您在本次培训中选定的应用专题,完成一篇教学设计方案(或课例),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2)教学课例必须是教学设计的教学实录;
(3)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2.成果模板
模板详见附件。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我们周围的空气
姓名:
工作单位:
镇雄县母享中学
学科年级:
九年级化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起始阶段。
(2)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3)本单元是学生第一学习的单质化合物知识,学生感性认识丰富、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其中贯穿了最粗线条的物质分类和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能直接观察的实验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无界限,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可获取经验的途径多,不会形成太大的分化。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理解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氧气的用途;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其方案选择;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感悟: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细节决定成败。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述事物的能力、(如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活动中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各种制氧气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的原料、条件、原理、装置从而掌握上述三个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在观察制取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质量的调查、对教材p26图2-8的解读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通过硫的燃烧实验进一步感悟绿色化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和学习空气组成发展史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本单元主要研究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通过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下册第十章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探究活动: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以及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学生对空气又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架构新的知识体系。
学习了课题1之后,学生会对氧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在空气中的含量、如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但这还不是系统地对物质性质及相关反应的认识,气体的制取对学生来说尚属首次,知识点上是空白。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具体物质入手为学生们展现学习、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及研究物质就是要研究它们的性质、制法、用途、存在等,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制法包括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两个方面,化学性质必须通过相关的化学反应来认识,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样式和范例。
在教给氧气制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制取一种物质时对方案的最佳选择原则:即原料条件的最佳经济效益原则;过程方法的最简便易行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