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物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结合您在本次培训中选定的应用专题,完成一篇教学设计方案(或课例),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2)
(3)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2.成果模板
模板详见附件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工作单位: 镇雄县母享中学 学科年级: 高一物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给学生渗透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在此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本质上分析,使学生体会对物理螺旋式学习的过程。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了使物体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基于《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节的学习,学生具备的初中基础知识有两个方面:
一是静电知识。摩擦能使物体带电。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富兰克林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是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且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都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的。
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基础知识时,不能清晰地界定静电知识和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将两方面的知识交叉反复。不清楚初中学习的静电知识是静电场的基础知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是用来解释静电现象,认识物体带电本质的,且由原子的结构模型,可顺畅建立简化的金属结构模型。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引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物理学另一个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电和磁的世界。高中的电学知识大致可分为电场的电路,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 静电场
【板书】一、电荷(复习初中知识)
1.两种电荷:
2.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
演示摩擦起电,用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让学生分析使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过渡到接触起电。
接触起电
仔细观察从靠近到接触过程中还有哪些现象?──靠近未接触时箔片张开
张开意味着箔片带电?看来还有其他方式使物体带电?其带电本质是什么?──设置悬念。
自学P3第二段后,回答自由电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各自的运动特点。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再演示,靠近(不接触)后再远离,箔片又闭合,即不带电,有没有办法远离后箔片仍带电?
提供器材,鼓励学生到时讲台演示。得出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
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
通过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满足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学生自学教材,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的概念。
【板书】二、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