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广东省揭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本试题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职业军官队伍逐渐形成,“官分文武”,即使像秦赵长平之战那样规模的大战,双方国君都没有亲临前线,而是交由国君任命的统帅指挥。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 B.争霸战争转向兼并战争
C.皇帝制度建立强化军政集权 D.仁政思想影响日益广泛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职业军官队伍逐渐形成”“国君任命的统帅”并结合所学,官员由国君任免,不世袭就具有了官僚政治的特征,故材料可反映出战国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A项正确;兼并战争表现为攻城灭国,材料不涉及这些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是否由争霸战争转向兼并战争,排除B项;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关注百姓的民本思想的信息,不能反映出仁政思想,且战国时期仁政思想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A项。
2.西晋末年至北魏初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空前破坏。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却有了很大的提高:《齐民要术》中提到的蔚犁以及用于播种的耧,都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果木栽培及保墒技术等,在当时也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主要归因于北魏中期以后()
A.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B.经济重心逐渐移向南方地区
C.抑制了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 D.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封建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却有了很大的提高……都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北魏通过实行均田制、发展农耕等使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封建化,北方农业得到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D项正确;北魏中后期并未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A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开始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排除B项;均田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但仍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只不过当时战乱比较多,无主荒地比较多,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有缓冲的余地,随着兼并的加剧和人口的增多,均田制在唐代最终崩溃了,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3.武则天曾向唐高宗建议科举加试《老子》,她说老子李耳是李唐皇室的始祖,《老子》是“圣教”。武则天改唐为周后,令贡举人学习她自己编撰的《臣轨》以明儒家君臣规范,并下令科举考试停试《老子》。这一变化反映了武则天意在()
A.选拔最优人才 B.复兴儒学地位
C.巩固统治根基 D.完善科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变化是武则天在称帝前建议唐高宗科举加试《老子》,称帝后下令科举考试停试《老子》。因为老子李耳是李唐皇室的始祖,科举中加试《老子》可以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武周代唐后,为巩固其统治根基,武则天下令科举停试《老子》,C项正确;武则天停试《老子》和选拔最优人才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复兴入学不是武则天此举的目的,韩愈和宋朝的儒学家所作所为才是复兴儒学,排除B项;武则天时期武举和殿试制度的推行才是完善科举制的举措,材料中所示现象与完善科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史载,宋真宗对宰臣王旦等说:“民间乏炭,秤二百文。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价鬻(卖)与贫民,非惟(为)抑高价,且以济民。”该史料可作为直接证据,用于研究()
A.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B.重农抑商思想影响朝廷经济决策
C.当时政府掌握资源进行社会救济 D.南宋城市人口激增带来燃料危机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非惟(为)抑高价,且以济民”可知,北宋时期政府调运四十万斤炭投入市场,不但是为了抑制高价,同时也是为了救济民众。由此可知,这一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政府掌握资源进行社会救济,C项正确;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