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PCI一個被重新认识的问题.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PCI ——一个被重新认识的问题;国内临床调查;国内临床调查;国内临床调查;溶栓治疗 / PCI 死亡率的比值比 ;溶栓治疗是否已经过时?;(1)不具备24h急诊PCI治疗条件的医院。
(2)不具备24h急诊PCI治疗条件也不具备迅速转运条件的医院。
(3)具备24h急诊PCI治疗条件,患者就诊早(症状持续≤3h);
(4)具备24h急诊PCI治疗条件,患者就诊时症状持续大于3小时,但就诊-球囊扩张与就诊-溶栓时间相差(PCI相关的延误)超过60min或就诊-球囊扩张时间超过90min(新指南的建议为:FMC(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的时间)。
——《2009急性ST段抬高心梗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溶栓与PCI的选择(2009更新版);如果首诊医院不能进行直接PCI,也不能在90分钟内转运PCI,应在30分钟内溶栓;如果存在溶栓禁忌证或溶栓失败,可考虑转运PCI。
如不能在90分钟内进行直接PCI,若没有溶栓禁忌证应在30分钟内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和PTCA互补性;溶栓后PCI;ASSENT-4研究 ;ASSENT-4研究;FINESSE研究 ;FINESSE研究;2009年《欧洲心脏杂志》公布最新研究结果:CAPTIM;CAPTIM:研究设计;院前溶栓组显著缩短治疗时间达1小时;6小时内患者,快速溶栓后PCI降低5年全因死亡率;2小时内患者,快速溶栓后PCI显著降低5年死亡率;2小时内快速溶栓后PCI降低非糖尿病患者的5年死亡率;在美国2009年第58届ACC会
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
运教授,报告了由他牵头
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临
床研究——中国ST段抬高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
PCI、易化PCI和溶栓治疗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研
究。
;该研究是在山东省18家三级医院开展的,
共入选513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STEMI)患者,
随机分组:直接PCI组(A组)、易化PCI
(B组)和溶栓治疗组(C组)。; A组DB时间119.5min,
B组先给予rt-PA8mg弹丸式注射,后42mg于60min注入,随即PCI。
C组给予rt-PA100mg 90min注入。
观察主要终点:30天心脏性死亡;次要终点:30天不稳定心绞痛、再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充血性心衰及颅内出血等。
;结 果;
对国人STEMI患者,直接PCI和易化PCI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如DB时间超过90min时,实施易化PCI与直接PCI等效。
应用半量溶栓后PCI(不联合应用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能减少出血并发症。
介入前的溶栓延长了时间窗,为手术赢得时间。;SPEED(GUSTO-4Pilot);GRACIA 研究;溶栓后PCI 重新认识的问题;2009年AHA/ACC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 ;指南要点;指南要点;指南要点;新版指南的新试验;入选了来自波兰、意大利和法国的 6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溶栓转运组(n=299)和溶栓组(n=301)
保守组患者若判断溶栓失败(溶栓90 min后若仍有持续ST段抬高、胸痛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则行转运PCI(最终保守治疗组35.7%患者行转运PCI)。 ;溶栓转运组给予半量的r-PA,立即转运行PCI,与溶栓后保守治疗比较:30天死亡、再梗、顽固性心绞痛显著降低(4.4%:10.7%),住院天数明显减少(7:11)。
30天严重出血 (3.4% vs 2.3%, p=0.47) 或卒中 (0.7% vs 1.3%, p=0.50)无统计学差异。
;CARESS-IN-AMI:有效性和安全性;CARESS-IN-AMI研究 ;1030例初诊医院不具备导管介入条件的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为溶栓后侵入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30天内的复合终点、死亡、再梗死、再缺血、心力衰竭及休克,侵入治疗组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11.0%:17.2%).
两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别。 ;TRANSFER-AMI: 有效性和安全性;急性心肌梗塞的联合治疗
75例AMI病人用阿斯匹林和肝素后接受20毫克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半衰期4.5分钟)一次弹丸注射,80mg rt-PA随后半小时内快速滴入。即刻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对梗塞相关血管行PTCA或支架术。如果血管再通,仍有≥50%的残余狭窄,亦可行PTCA及支架术。并和同期进行的88例AMI直接PTCA进行对比分析。;;;;结论:
联合治疗组和直接PTCA相比,早期再通率高(到达导管室进行造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