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研究评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城镇化研究评述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期
从世界整体看,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lO个百分点。从城市化发展规律看,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据预测,未来3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70%,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6亿人上升到10亿人,将有约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未来30年,我国将迎来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流动人13以及城市化率增长等的高峰期。
2.流动人口剧增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流动。外来人口成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根据全国人口抽查,农村人口向城镇非户籍迁移.使2008年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约5.6个百分点。
3.小城镇发展迅速
小城镇发展迅速,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批小城镇成长为小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生力军闭。
4.城市化动力由一元转向二元模式
城市化由国家推动的一元模式转变为国家与民间共同推动的二元模式,并开始呈现动力主体多元化特点。社区、企业、个人乃至外资等都介入到城市建设之中,逐渐成为城市化基本发动和投资的主体,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人(市民、农民)等各自以其独特方式共同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5.城市区域集群化
城市发展H益呈现区域集群化趋势,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逐步形成和扩大,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成渝地区等。
中国城市化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近50%,发达地区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也在40%。4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除了受制于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外,还要受到体制、政策与形势等的影响。实践证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市场推动,而不在于政府的行政推动。城市的核心是“市”,城市化的核心是“市场化”。然而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强调政府去“抓”,而没有真正依靠市场来“育”。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要变“政府推动”为“市场推动”,要打开城门,让市场去调节,降低城市发展的非市场成本。国际经验也说明,城市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城市化的推进器。
2. 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在城市化发展上亦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目看,东部地区城市数目增长快。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从三大地带看.我国城镇和城镇人口相对集中于东部地区。东部城市化率最高,2008年超过50%;中部次之,为39.5%;西部最低,为29.66%;东西部相差20个百分点。三大地带城市化水平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致。从省际差异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市(88.3l%)与最低的西藏自治区(12%)之间相差近70个百分点。从历史进程看,城市化发展区域重心随经济开发重心转移。1980年代以前,城市发展重心在两部地区:1980年代后,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到东部地区。东部沿海省份城市化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省份。
3.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发展的道路,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究其原因,除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的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政策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已经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仍然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滞后的结果不仅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农村病”的产生。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过剩,就业不足问题在一段较长时间仍将困扰着我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的减缓,吸纳数量呈减少的态势。与此同时,由于国企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