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BoilingandCondensation.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第五章我们分析了无相变的对流换热,包括强制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6-1 凝结换热;凝结换热中的重要参数
蒸汽的饱和温度与壁面温度之差(ts - tw)
汽化潜热 r
特征尺度
其他标准的热物理性质,如动力粘度、导热系
数、比热容等;1 凝结过程;虽然珠状凝结换热远大于膜状凝结,但可惜的是,珠状凝结很难保持,因此,大多数工程中遇到的凝结换热大多属于膜状凝结,因此,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膜状凝结;g;考虑(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
? ;边界条件:;(2)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时,惯性力项和液膜过冷度的影响均可忽略。;横管与竖管的对流换热系数之比:;如图
由热平衡
所以
对水平管,用 代替上式中的 即可。;4 湍流膜状凝结换热;利用上面思想,整理的实验关联式:;§6-3 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 4. 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如果考虑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实际情况,要用下式代替
计算公式中的 ,
5. 管子排数
管束的几何布置、流体物性都会影响凝结换热。
前面推导的横管凝结换热的公式只适用于单根横管。; 6. 管内冷凝
此时换热与蒸气的流速关系很大。
蒸气流速低时,凝结液主要在管子底部,蒸气则位于
管子上半部。
流速较高时,形成环状流动,凝结液均匀分布在管子
四周,中心为蒸气核。; 7. 凝结表面的几何形状
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是尽量减薄粘滞在换热表面上的液膜的厚度。
可用各种带有尖峰
的表面使在其上冷
凝的液膜拉薄,或
者使已凝结的液体
尽快从换热表面上
排泄掉。;§6-4 沸腾换热现象;a 大容器沸腾(池内沸腾):加热壁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液体中所发生的沸腾;
b 强制对流沸腾:强制对流+沸腾;4 汽泡动力学简介
(1) 汽泡的成长过程
实验表明,通常情况下,沸腾时汽泡只发生在加热面的某些点,而不是整个加热面上,这些产生气泡的点被称为汽化核心,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壁面上的凹穴和裂缝易残留气体,是最好的汽化核心,如图所示。;(2) 汽泡的存在条件
汽泡半径R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能存活(克拉贝龙方程);5 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表征了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全部过程,共包括4个换热规律不同的阶段:自然对流、核态沸腾、过渡沸腾和稳定膜态沸腾,如图所示:;几点说明:
(1)上述热流密度的峰值qmax 有重大意义,称为临界热流密度,亦称烧毁点。一般用核态沸腾转折点DNB作为监视接近qmax的警戒。这一点对热流密度可控和温度可控的两种情况都非常重要。
(2)对稳定膜态沸腾,因为热量必须穿过的是热阻较大的汽膜,所以换热系数比凝结小得多。;§6-5 沸腾换热计算式;为此,书中分别推荐了两个计算式
(1)对于水的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教材推荐适用米海
耶夫公式,压力范围:105~4?106 Pa;(2)罗森诺公式——广泛适用的强制对流换热公式;上式可以改写为:;3 大容器膜态沸腾的关联式;勃洛姆来建议采用如下超越方程来计算:;§6-6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3 液位高度
当传热表面上的液位足够高时,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与液位高度无关。但当液位降低到一定值时,表面传热系数会明显地随液 位的降低而升高(临界液位)。; 从0.1 ~ 100?9.8 m/s2 的范围内,g对核态沸腾换热规律没有影响,但对自然对流换热有影响,由于
因此,g ? ? Nu ? ? 换热加强。;;思考题:
1.膜状凝结和珠状凝结的概念.
2.纯净饱和蒸汽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分析解的基本推导方法.
在这个推导方法中 最基本的假设是什么?
4.对于单根管子, 有那些因素影响层流膜状凝结换热? 它们
起什么作用?
5.对于实际凝结换热器, 有那些方法可以提高膜状凝结换热
系数?
6.池内饱和沸腾曲线可以分成几个区域? 有那些特性点? 各
个区域在换热原理上有何特点?
7.气化核心的概念. 沸腾气泡产生的物理条件.
8.画出水的池内饱和沸腾曲线. 掌握特性点的基本数值范围.;9.什么是临界热流密度? 什么是烧毁点? 如果是定壁温加热
条件, 还会有烧毁现象出现吗?
10.为什么对于不同的表面粗糙度, 核态沸腾换热系数有很
大的不同?
11.那些因素影响核态沸腾换热?
1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