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分析
张小巧
(正阳县人民医院 河南驻马店 463600)
【摘要】目的 探究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于2012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平均50例,A组患儿接受红霉素治疗,B组患儿接受阿奇霉素治疗,C组患儿接受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分析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C组的发热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A、B两组,同时C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A、B两组(P﹤0.05)。结论 红霉素与阿奇霉素联合用药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控制患儿的体征及肺部症状,在缩短治疗时间的同时还能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 阿奇霉素 红霉素 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200-01
肺炎支原体是引发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近年来,支原体肺炎呈增加趋势,已经占到小儿呼吸道感染的30%以上,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的治疗效果较好、价格较低,已经受到了广泛使用[1]。但是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上述药物对肺炎支原体的治疗效果呈下降趋势[2]。因此,本文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联合用药情况进行了研究,所得效果较好,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2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平均50例,其中男孩85例,女孩65例,年龄为6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4.6plusmn;2.8)岁,三组患儿间的平均发病时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于比较。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接受常规血检及X线胸片检查,并接受止咳、退热等对症处理。A组:静脉滴注红霉素(20-40mg/kg)+葡萄糖液(5%),2次/d,共滴注7-14d;B组: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葡萄糖液(5%),1次/d,共滴注5-7d;C组:首先静脉滴注红霉素(20-40mg/kg)+葡萄糖液(5%),2次/d,退烧后(通常为2-3d)给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葡萄糖液(5%),1次/d,持续用药3-4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发热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其临床治疗有效率[3]。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肺部湿啰音、咳嗽症状消失,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胸部X线检查正常;有效:肺部湿啰音、咳嗽症状减轻,体温慢慢恢复,胸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好转;无效:以上指标未出现好转,甚至开始恶化;有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2]。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ASS14.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标准差(-xplusmn;s)表示计量资料,当P﹤0.05时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经分析总结发现,C组联合用药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B两组。 (Plt;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3 讨论
支原体肺炎主要是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目前主要使用大环内酯类碱性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肺炎,该药物通过结合支原体核糖体亚单位来抑制支原体合成蛋白质,从而有效抑制支原体的正常生长;血液中可以维持较高浓度的红霉素,以控制发热等临床症状,因此,当临床上出现支原体引发的高热症状时,首先选择红霉素静脉滴注来控制发热症状[1],本研究中联合治疗组患儿的发热缓解时间最短。阿奇霉素属于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口服或者注射后具有较好的组织渗透性,在组织中可以保持较高的浓度,在组织、细胞内的浓度比血液中浓度高10-100倍,在炎性部位的浓度要比非炎性部位高5倍,由于肺是供血丰富的器官,具有较好的抗生素渗透性,所以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良好;另外阿奇霉素通过肝脏代谢,其消除速度缓慢且对肝功能的损害不明显,因此在控制住支原体血症后,改用阿奇霉素(组织浓度高)来消除肺部体征的疗效显著[2]。
综上所述,红霉素与阿奇霉素联合用药可以有效控制患儿肺部体征及症状,从而缩短治疗时间及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王俊卿.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2,12:14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