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从性别角色到社会性别 二、性别概念的重构 三、性别的社会定轨 四、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 性别角色这个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社会性别”:女权主义专指作为社会与文化的构成,通过社会化而学习到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对于一整套规范的期望,以及落实了的行为。 “性别”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所造成的,是多元的、可变的。 染色体性别(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 第一性征(生殖系统和性系统的差异)、 第二性征(体型体貌等方面的差异) 第三性征(性格、气质、举止等方面的差异) 第四性征(性取向) 第五性征(思维方式) 女权主义 用来指称这样的理论或理论家:他们认为性别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政治权力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事实;并且认为这一问题对于政治理论及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性别的社会定轨理论: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大多数的人类社会都是“以男权为中心”的,这样的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定轨。 中国的社会性别理论基本上是引进的。这造成其传播范围仍然主要局限在较高阶层的女性之中,而且缺乏针对中国具体情况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独特的社会性别问题:独生子女家庭,“单性别成长” 1请尝试着评论“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概念。(P186)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生活实体,各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P189-P190) 3性社会学所说的性,与你的日常认识有哪些异同?(P195) 4从性别角色到社会性别的转变,最深刻的学术意义有哪些?(P201-P202) 1潘绥铭中国性革命纵论高雄:万有出版社,2006 2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王政,陈雁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社会性别研究专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运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社会学重要的分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章介绍了在家庭、婚姻和性领域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人类初级生活圈,以及社会学对这一领域独特的研究视角;同时,结合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对婚姻家庭社会学和性社会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介绍。 1、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共同构成了“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整体存在状态。所有社会关系与社会运行的各种机制,其实已经从中产生出来。因此不要拘泥于本章任何具体论述,而是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层面。 2、性社会学与性别社会学是国际上最新的重要研究领域。英语中传统的sex(性)已经发展为sexuality(性)与gender(社会性别)两个相互关联的新概念。学习它们并且使之尽快本土化是本章的重点。 人类初级生活圈 婚姻的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 性与“性” 社会性别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婚姻家庭社会学 第三节 性社会学 第四节 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研究的独特角度 研究对象:人类初级生活圈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引申社会学关于初级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 人类初级生活圈 意义: 初级生活圈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如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都得到充分和集中的反映。因此社会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但是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它们又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结果,它们总是同时既作为生活实体,又作为社会设置而存在和运行。 划分和认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这两个概念,是社会学对这一领域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生活实体先于社会设置而存在,高于社会设置而发挥作用。但是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妥协的结果。这就是性社会学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两个基本命题。 一、定义 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一)婚姻 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第一个要素既排除了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