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九章——社会影响.ppt

发布:2017-04-18约4.41千字共6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社会影响;学习目标: 1.掌握社会促进、社会抑制的现象和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 2. 理解从众现象、影响从众现象的因素和服从实验; 3.了解个性化宏观的社会影响现象。 ;课前热身: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第一节 他人在场;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社会促进”。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人多力量大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社会抑制;阿尔波特社会影响的实验;他人在场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的具体因素。 第一,影响者的作业性质 第二,个体特征 第三,竞争的影响 第四,外界刺激的干扰作用;社会惰化,在群体活动中个体作出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情况。又称“社会性磨洋工”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工作时比自己单位工作时付出的努力更少的现象。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体形象化。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曾在个体独自的情况下和在不同群体规模的情况下测查个体鼓掌和欢呼的声音强度,他发现,与个体独自情况相比,个体的声音强度(鼓掌声和欢呼声)是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减弱的 。 [实验]达谢尔拉绳实验;1930,心理学家达谢尔(J.F.Dashiell)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个人努力程度也会逐步下降。 达谢尔曾经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自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在达谢尔的实验中,2人一起拔河时,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公斤;3人时继续下降为53.3公斤;8人时人均仅剩31公斤。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第二节 从众与服从;一、从众;阿希的研究 ;第一,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第二,是相???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第三,在确信多数人作了错误判断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实验者记录被试的每一次选择,然后加以统计分析。阿希在1951年开始实施这一实验,在1956年、1958年又重复了这项实验,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每次选择反应无一次发生从众行为;第二,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即从众反应平均每12次中就有9次;第三,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次的从众反应,即每12次中就有4次发生从众行为。;实验结束后,实验者个别访问被试,询问其发生错误选择的原因,从被试的回答中,可以把错误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知觉歪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把他人(假被试)的反应作为自己判断的参照点,根据别人的选择辨认“正确”的答案。知觉歪曲。当刺激物的特性十分鲜明时,发生这种歪曲的极少。 第二,判断歪曲。因为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对后果没有十分把握,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比个人要正确些,发生错误的肯定是自己,于是,从众以求心安。 第三,行为歪曲。被试确认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其他多数人,但是不愿意成为“一匹离群之马”,所以表面上采取了从众行为,跟着多数人作了同样的错误选择,而一旦当群体的压力解除,他会说出自己真正的意见。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 信息性社会影响是人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规范性社会影响是由社会规范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从众行为呢?;第一、群体规模。 一般而言,群体规模越大,从众越容易发生。 第二、群体一致性。 群体一致性越强,从众越容易发生。 第三、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越强,从众越容易发生。 第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第五、时间因素。 第六、刺激物的性质。 人们更容易对模凌两可的刺激物做出从众反应 第七、文化因素。 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的国家里,人们更关注别人的反应,因此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第八、个人因素。 从众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性别、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服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幼儿时期服从父母;上学期间服从老师;参加部队后服从部队的领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