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九章 老年社会工作.ppt

发布:2015-07-24约字共10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下编 社会工作实务 第九章 老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现代社会的老年问题 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正确界定老年人群体 1、国际社会对老年人年龄界定的两种标准:60岁和65岁 2、我国老年人口的起点:60岁 3、老化的特征和个别化 二、现代社会中的老年问题 1、含义: 2、老年问题的成因: ⑴人口老龄化 ⑵现代社会变迁 ①劳动契约制的普及及退休制的实行 ②生育观念的转变、节育措施的发展及医疗水平的提高 ③家庭结构的变迁 ④人口流动性的增强 ⑤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使老年人失去了传统社会的知识和权威地位 3、老年问题的表现: ①生存问题(生活照顾、出行、饮食、居住) ②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社会参与、与人交流、精神问题) ③经济问题(医疗、再教育、再就业、 照料问题) 老有所学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1、含义: 老年社会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工作,解决各种各样老年人提出的问题。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 目标和原则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 (1)掌握有关老年期发展、老年医学和老人行为的最新学术成果,熟悉有关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条文,运用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咨询原理、心理治疗和卫生保健等专业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提供适当的生活条件和机构照顾。 (2)协调各类老人福利、老人服务机构的工作,尤其是通过影响决策,安排好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的正当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 (3)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使老年人自尊与独立地生活。一方面协助老年人发挥余热,鼓励他们从事教育传授、参谋咨询、自我服务、生产经营、社会公益等工作,继续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向子女解释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和渴望,帮助子女履行瞻养父母的义务,给予老人更多的生活照顾和细致的关心,在经济上、生活上、情感上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4)协助老年人度过角色转换时期,适应退休后的新的社会角色。 (5)调动社会资源,协助解决因丧失工作和长期患病而引起的经济贫困问题。 (6)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和机构两种形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开展咨询和教育服务,开设专供老人活动的场所。 (7)采用个案和群体的工作方法,协助老人面对死亡,即与他们共同探讨死亡的生理问题,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使他们尽情倾吐对死亡的恐惧情绪。为临终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协助老人接受死亡,而不致孤独地、恐惧地结束生命。 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 你一直活到最后一刻, 仍然是那么重要, 我们会尽一切努力, 帮助你安详去世, 但也尽一切努力, 令你活到最后一刻。 ——Dr. Cicely Saunders(“临终关怀”运动先锋、社会工作者、医师)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患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疼痛、缓解患者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及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的使病患有尊严地达致安详的死亡。与此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临终关怀(Hospice)萌芽于十七世纪,此字Hospice源于拉丁文Hospes,意思为“客人”,在中世纪时是用来指为朝圣者或旅客的途中休息重新补充体力的中途驿站;现代临终关怀运动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锋人物Cicely Saunders博士身兼医生、护士及社工三大专业,在长期临床工作中,他发现生命垂危的病人得不到合适的护理,而其家人也不知道如何照顾患者的情况时有发生。1967年在英国伦敦,Cicely Saunders博士开设“圣克里斯多福安宁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率先尝试以医疗团队全程陪伴癌症晚期病人,并辅导家属度过哀恸期的医疗照顾方式。 我国内地临终关怀起步相对较晚,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崔以泰于199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1998年由李嘉诚先生捐助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宁养院,从而开始了国内临终关怀服务的推展工作;至今,全国已有20家重点医院由李嘉诚先生捐助建立了宁养院。 1.满足病患灵性需求 台湾学者杨克平博士指出:人是身(body)、心(mind)与灵(spirit)的整合体,三者之间互为影响,而灵则是其中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深的层面。 其一,生命回顾;其二,道别;其三,全程陪同走过悲伤的所有阶段;其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