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 提升大学生文化的素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 提升大学生文化的素质
摘 要: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依然紧迫,特别在解决怎样做新时代的中国人的问题上,还要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作用。对于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软实力的充分体现,提高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探讨,为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年的校庆上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鲜明地将:“推进文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提出,并强调“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因此,新时期仍要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大国的历史任务的“战略主题”.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
一、新时期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软实力的充分体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展现学校办学底蕴、吸引学生对学校的向往和追求,赢得教师对学校的认可,提升高等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我国在GDP总量上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远还不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30年经济的迅速发展,说明为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现有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政治经济体制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从进一步发展来看也存在着极大问题。必须有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创新;不仅在发展生产力,在生产组织、收入分配等经济体制上要有进一步的大胆创造,就是在“13亿富裕起来的人怎么过”这样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上也要有全新的构想。怎样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文化传统实现政治民主化也是一个崭新课题。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我们远还不是国民素质最好的文明国家。从学生方面来说,根据前两年对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调查结果看[1],这些年社会对大学生诟病的,主要还不在于掌握基本概念不扎实、实践能力不足等业务教学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充分重视,加以解决),而在于:价值观多元化,缺乏政治热情、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常“跟着感觉走”,跟着时髦走;个性张扬,思想开放,但心理脆弱,对同学、社会冷漠,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公德意识淡薄,举止散漫,行为随意,以致公众抱怨大学附近交通秩序差;讲实际、重功利,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重金钱、地位、享受、关系、权势,以致不少学生组织中滋生“贿选”现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缺乏诚信,频繁跳槽有不少怨言;在学习上则表现无目的。草率浮躁、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主动性差、不用功钻研,应付考试、混文凭,甚至抄袭、代做作业、考试作弊之风蔓延。社会和学生中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教育的薄弱。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面前表现出来不可一世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难以胜任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责任。这个矛盾说明,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正是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进行“怎样做中国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的教育。在这方面,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二、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文化传承、文化育人,即教化,就是让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代代传下去,并加以创新、发展,使下一代人生活得比上一代更好,不断进步!教育的这个定义符合一些先哲的说法,如康德的“教育使人成为人”[2],夸美纽斯的“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3],这后面的“人”当然是指超越动物性的社会人,就是能正确做人和做事的人。这个定义也符合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和社会性要求的统一,教育的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也完全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因此,文化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文化传承:给学生以知识、德性和虔敬。在高等学校,就是要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使他们能遵守国际化时代公民的道德准则,笃信科学人生观与价值观。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未知世界怀有强烈好奇心,迫切期待学习、发现和创新知识;通晓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自然变化的基本规律,掌握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法——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领会人间和自然的美,感受真善美;同时,要让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精神和世界发展趋势的人生理想,遵守社会、民族、国家和国际公认的道德准则,具有高度自我约束和节制能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