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的读者服务模式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探索以数字图书馆为基地的读者服务模式
王琏嘉 范秀凤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1 引言
在整个世界向着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的今天,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研究、实践的重点课题。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相当可观的先期投资,相当层次的技术力量及相当价值的文献资源。不少中小馆在不十分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想要建设数字图书馆相当困难。就是一些“重量级”的大馆,如国家图书馆,北大、清华、交大等大学图书馆,也要在获得专项投资以后才得以启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我们认为,技术的发展已经将图书馆之间数字化信息的共享变得非常便捷,作为中小馆,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以大馆已经建设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化读者服务模式。
我们上海农学院于1999年9月正式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图书馆在“985工程”规划中,提出了在三年内实现“读者所利用的信息中,来自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约占总使用信息量的50%”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在得到了交大图书馆领导的首肯以后,启动了以“探索以数字图书馆为基地的读者服务模式”为目的的研究项目。作为专业性图书馆,我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校内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专业信息,因此,我们制定了以“重点学科导航与服务”为切入点,以点带面的研究方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研究还刚刚起步,首先选择的学科是:“园艺专业”。
2 资源的整合
2.1 摸清可得资源。
要探索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首先就必须基本摸清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之一:数字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网上可得信息(专业网站、专业研究组织和机构、学科专家等)、馆内特色资源等。
借助交大图书馆所建数字图书馆(包括馆藏数字资源和网上检索能力)的丰富资源,我们在馆内可以查到的与“园艺专业”有关的数据库有《中文期刊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等5个中外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CAB》等7个中外题录或文摘数据库;包括《园艺学报》、《Horticulture》等在内的24种中外电子期刊;包括《中国园艺网》、《英国皇家植物园》等在内的300多个中外网站;仅在国内网页上就查到有关的学科专家70多位。
2.2 对可得资源的评估、整序和揭示。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源体系,我们决不能仅把简单的超文本链接直接提供给读者,否则会给读者造成很大的麻烦。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合理的整序,将其中最准确、可靠,最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揭示给读者。由于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和馆藏核心期刊在出版或订购前一般已经做过选择、评估等工作,其可靠性和可信度均较高,我们目前筛选的对象主要是网上可得信息。
经过咨询、评价、整理、组织,我们初步完成了对“园艺专业”可得资源的整序工作,向读者揭示的“园艺专业”信息资源包含:中外全文及文摘题录数据库12个、中外电子期刊24种、中外网站34个、国内学科专家26位。
3 服务方式的更新
数字图书馆状态下的读者服务方式,是与传统印刷型文献读者服务方式完全不同的形态。两年前,笔者曾在发表于《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上的一篇文章中,展望了在数字环境下的读者服务方式:索取与导引。两年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图书馆的蓬勃兴起,使这种展望已经并正在成为现实。
3.1导引:
以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为基础,以图书馆主页为载体,为读者指引查找文献资料的途径。在高校图书馆,这种服务以局域网内读者为主要对象,同时,在技术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兼顾校外的读者。
3.1.1 学科导航。 在图书馆对有关资源进行了合理重组的基础上,以图书馆主页“学科导航”栏目为向导,指引读者直接进入专业数字资源的集合(导航库)。这些集合中包括该专业的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网上可得资源、特色馆藏等。
3.1.2 书目查询。 开启OPAC页面,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检索入口,指引读者全方位地查找文献。
3.1.3 宣传培训。 以网上培训与直接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让读者了解并学会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和强大功能。上海交大图书馆结合每年的“优质服务月”活动,开展了以“开启电子资源宝库 助你步入成功之路”为口号的宣传活动,一个月中先后举办各类讲座18次,对电子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名牌栏目“一小时讲座”已经成为北大学生使用电子资源的必修课。
3.1.4 定向搜索。 根据读者的要求,提供适当的搜索方向和搜索引擎。如西北农林中心提供的“全国农林院校一览表”,为农林读者提供了直接的搜索方向。
3.1.5 网上咨询。 利用网络通讯的强大功能,开展网上提问与解答,并可借此建立“问题库”。这种咨询可扩展到全方位,即不受地域、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3.2 索取:
以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为基础,以现代化网络通讯为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