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炎炎夏日,当心宝宝得“暑热症”.doc

发布:2017-01-09约2.56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炎炎夏日,当心宝宝得“暑热症” 妈妈撑了遮阳伞抱着2岁的宝宝到医院就诊,诉说宝宝发热已1周,每天体温在39左右,但精神良好,也没有其他症状,在家里给他服了多次退热片,也服过抗生素,毫不见效,担心宝宝是否得了某种重病。医生听了妈妈的主诉,对患儿仔细作了全身检查,并进行了化验、拍片,… 想用跳楼结束7年之殇“你给我走!”“你凭什么让我走,这是你一个人的家吗?”……这天午饭过后,文锦和盛东又因为小事争吵起来,吵着吵着,盛东顺手抄起桌上的一个玻璃杯朝地上摔去。5岁的女儿豆豆被吓得大哭起来。听着女儿的哭声,看着眼前一地的碎玻璃,文锦的脑子… 有人把黄色性格的男人称为“石头人”,把红色性格的女人称为“花蝴蝶”,“石头人”能跟着“花蝴蝶”一起翩翩起舞吗?参加电视相亲节目的人中,历来以心态开放、活泼开朗的红色性格居多。那一次,一位以手机营销为职业、以主持为副业的男人来到这个舞台,展示出与其他人…   妈妈撑了遮阳伞抱着2岁的宝宝到医院就诊,诉说宝宝发热已1周,每天体温在39左右,但精神良好,也没有其他症状,在家里给他服了多次退热片,也服过抗生素,毫不见效,担心宝宝是否得了某种重病。医生听了妈妈的主诉,对患儿仔细作了全身检查,并进行了化验、拍片,然后笑嘻嘻地回答说:宝宝得的是“喝水撒尿病”,医学上也叫“暑热症”。   什么是“暑热症”   暑热症是一种“怪病”,此病只出现于盛夏季节,且在我国南部及长江流域的几个“火炉城市”中多见,发病的对象几乎都是周岁前后至2周岁间,6个月以下和3岁以上者少见。患儿的突出症状就是持续不退的高热。旧时,儿科医生对患儿进行了仔细检查,总找不出发热的原因,采取多种方法治疗,也毫无效果。可是,患儿虽然发高热,精神状态仍不错,食欲也还可以。据说,大约在50多年前,武汉市的一位儿科医生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奇招,他认为武汉这只“火炉”太热了,建议家长把孩子送上庐山凉快凉快。这一招真灵,病孩上了庐山,体温很快降至正常,一切复原。   也在差不多的时候,上海一位极负盛名的儿科专家,根据他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把这种“怪病”用很通俗的病名来称呼:“喝水撒尿病”,也就是目前医学上的诊断病名“暑热症”。   为什么暑热症多发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呢?有人认为在高热环境中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汗腺功能又不足,闭汗或出汗少,不易散热。生理学家作过研究,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体内产生的热有3个方法散去:一是传导,二是对流,三是蒸发。当环境温度到达35时,传导和对流已不起作用,唯有依靠大量出汗,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可是,婴幼儿的汗腺功能不足,散热就难了。于是,婴幼儿虽然没有病,体温却居高不下了。到了3岁时,体温调节功能成熟,就不会得暑热症;至于初生的小婴儿为何极少发病,那是因为小宝宝活动较少,产热不多。 除了环境温度高以外,还与湿度有关,我国南方和长江流域的空气相对湿度高,是汗液不易蒸发的又一重要原因。   暑热症的症状   A、发热。暑热症的病儿体温在38~40之间,可为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持续不退。气温越高,体温也越高,发热期可长达1~3月,待气候凉爽时自然下降。   病儿在发热初起时,精神、食欲都良好,故极易被当作感冒,甚至到医院里去打退热针、吊针、滥用抗生素。本病与感冒的主要区别一是咽部无明显充血;二是无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三是病程较感冒要长得多。   B、多饮多尿。多饮多尿是本病的特征,每日饮水可达3000毫升,汗液虽难以排出,而肾功能正常,因此多尿而其比重较低;由于组织间水分减少,使唾液分泌减少而引起口渴多饮。病儿一昼夜可排尿20多次,尿液清,不含蛋白质,尿比重在1.008以下。   C、少汗无汗。病儿大多不出汗,仅在初起病时头部有少量出汗。   必须与其他疾病鉴别   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必须与其他也可引起长期发热的疾病鉴别。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血、尿等常规检查、肺部X线拍片、结核菌素试验、肥达氏试验等,以排除各种感染性疾病。   如何急救“暑热宝宝”   本病初起时精神食欲良好,除了在体温过高时有嗜睡、惊跳外,无其他神经系统严重症状,但发热日子长了,难免出现食欲渐减及苍白、消瘦无力等消耗症状。还可能发生脱水、酸中毒。本病虽预后良好,但病程很长,每天听任宝宝在高体温中“煎熬”是不对的。可以在家中采取一些措施——   A、注意居室通风降温,现在空调已相当普及,把室温控制在26是较合适的,室温过低,反而不利于健康。   B、出现高热、惊跳时,可采用温水浴,水温比病儿低4,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C、不可给宝宝乱服退热药,更不可乱用抗菌药。   本病中医疗法的原则是清暑、益气、养阴清热,具体处方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预防对策   A、炎夏季节,不要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