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学习方略课件:单元质量评估﹝3﹞﹝新人教版必修3﹞.ppt

发布:2017-05-01约字共7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90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0·大连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解析】选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2010·普宁高二检测)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方,每个样方4 m2,发现5个样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15 000 B.16 250 C.17 500 D.70 000 【解析】选C。由于选取了五个样方,平均每个样方中的草药株数约为(12+15+14+17+12)/5=14株,所以5 000 m2中总株数为5 000/4×14=17 500株。;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 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 “S”型曲线增长。有关种群增长曲 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是环境的最大负荷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左右 C.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防治虫害应在c点之后 D.若图示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环境阻力出现在e点后;【解析】选B。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它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蝗虫的防治应在b点之前,不能待其数量过多时才开始防治,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因为c点之后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解析】选D。通常自然状态下环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所以种群增长更接近“S”型曲线 ;由于受种群自身增长的影响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到达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种群的增长率是先增加后降低。;5.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 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总呈现“S”型 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的目的是直接降低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解析】选B。种群数量是与环境的容纳量相关的,由于环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所以种群一般呈“S”型;增长型是由年龄组成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预测,它还与环境等其他条件的变化有关,所以在某个时间段不一定增加;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通过降低出生率来降低种群密度,而不是直接降低种群密度。;6.将少量细菌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不做其他处理)。以下哪个曲线图最有可能是该细菌种群数量从最初到最终的变化( );【解析】选D。细菌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由于培养基是有限的,所以细菌种群数量在一定阶段呈“S”型增长,当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条件变得非常不适宜时,种群数量会降低直至消失。;7.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 A.5.2×104 B.3.25×105 C.5.2×103 D.3.25×104;【解析】选B。在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即1 mL= 1 000 mm3。已知2mm×2mm×0.1mm=0.4mm3体积内酵母菌数量为13个,则10mL即1×104mm3中酵母菌个数为 =3.25×105 个。;8.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究了右 图,该图表示鲸的出生率、死亡率 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曲线1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 B.曲线2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D.曲线2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解析】选A。曲线1和2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当到达 P点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的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而不是环境的最大现存量,在某个时间段生物最大数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