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DNA的结构-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同步备课教学设计精选(人教版2019必修2).docx
3.2DNA的结构-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同步备课教学设计精选(人教版2019必修2)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3.2DNA的结构》为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基础上,对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进行深入探究的章节。教材通过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组成和功能,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DNA分子结构的基本认识,理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异打下坚实基础。本章节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基础,但对于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尚浅,需要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深化认识。在能力上,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中还需加强。素质方面,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逐渐形成,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然而,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兴趣不足,学习习惯有待改进,可能会影响对DNA结构复杂性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生物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显微镜、DNA模型教具。
2.软件资源:生物学科教学软件、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
3.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班级学习交流群。
4.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教学动画、虚拟实验室。
5.教学手段: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案例分析、互动问答。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提供DNA结构相关的预习资料,包括PPT和教学视频,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DNA双螺旋结构,设计问题如“DNA由哪些基本单位组成?”和“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如何被发现的?”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通过班级微信群收集学生疑问。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根据预习要求,阅读资料,初步理解DNA结构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
-提交预习成果:通过平台提交预习笔记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提前接触课程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关于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历史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DNA的基本组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功能。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分析DNA结构模型,并组织实验观察DNA的形态。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和引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积极跟随老师讲解,思考DNA结构的科学意义。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实验观察DNA结构。
-提问与讨论:对不懂的问题提出,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系统传授DNA结构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对DNA结构理解。
-合作学习法: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加深对DNA结构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突破课程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关习题和思考题,巩固学习成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DNA结构相关的科学文章和视频,鼓励学生深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进一步探索DNA相关知识。
-反思总结: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促进学生自主巩固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帮助学生自我评价和提升。
作用与目的:
-巩固DNA结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过程,以及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
-《生物技术中的DNA应用》:探讨DNA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应用,如基因工程、基因诊断等。
-《DNA与遗传信息的传递》:阐述DNA如何携带遗传信息,以及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
-《DNA复制与细胞分裂》:分析DNA复制过程,以及与细胞分裂的关系。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DNA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如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