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偏光显微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ppt

发布:2017-08-23约1.92万字共1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晶体形态 晶体形态相关因素: 晶体依一定的结晶习性生成一定的形态 矿物的形态、大小、晶体的完整程度与形成条件、析晶顺序有关 1.晶形 薄片中所见为晶体的某一切面,同一晶体切面方向不同,反映出的平面形态完全不同。 2.晶体的自形程度 依晶体的边棱的规则程度分类 A.自形晶:晶形完整,呈规则多边形,边棱为直线 B.半自形晶:晶形较完整,棱部分直线,部分为曲线 C.他形晶:不规则粒状,边棱为曲线 2.解理的完善程度分级 极完全解理:细密连贯直线缝 完全解理:较粗的平直缝,但不完全连贯 不完全解理:断续解理缝,勉强能看清成一个方向。 多色性: 由于光波在晶体中的振动方向不同,而使矿物的颜色改变的现象称为多色性。而颜色的浓淡变化称为吸收性 一轴晶矿物,主要有两个颜色,No与Ne。 电气石(负光性)平行C轴切面短半径Ne||PP=紫色 长半径No||PP=深蓝色。斜交切面为过渡色 No颜色比Ne深,表明No吸收性强,吸收性公式:NoNe 二轴晶的多色性有三个主要颜色分别与光率体的Ng,Nm,Np相当 (1)贝克线规律: 提升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高的介质方向移动 下降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低的介质方向移动 贝克线的灵敏度很高 用白光照明,两介质折射率差0.001即可见贝克线 用单色光照明时,灵敏度可提高到0.0005 用贝克线的移动规律很容易判断两相邻介质的折射率的高低 为看清贝克线,要缩小光圈,将界面移到视域中心,移开聚光镜。 1.正交偏光之间光的传播 (1)光线的传播路径 自然光→ 下偏光镜 → 晶体薄片 → 上偏光镜 → 干涉→ 目镜 B、当Rπ/λ=0 Rπ/λ=0,I=0,消光 Rπ/λ=0,即R=0,Ng-Np=0或D=0 Ng-Np=0为光性均质体及光性非均质体垂直光轴切面。视域全黑,称为永久消光 永久消光是光性均质体及光性非均质体垂直光轴切面的特征 D=0,无薄片,视域全黑 C、当R=nλ,R为λ的整数倍。I=0,消光 D、当R=(2+1)λ/2,R为λ/2的奇数倍。A最大 E、当α=45,Sinα=1,I为最大 在光性非均质体中,当光率体Ng,Np与AA或PP成45度时晶体干涉色最明亮。 B、干涉色形成 一定的R,可相当白光中某色波长的整数倍而消光,它又可相当于某半波长的奇数倍使这色光加强 综合干涉结果,相当于从白光中减去某色光,又加强另外某色光,减去的光出现补色,被加强的光又强过补色 抵消后出现的颜色混合色光,便成为该色光干涉形成的混合色。它是由白光干涉形成的,称为干涉色 干涉色的亮度随角的变化。α=0时,晶体消光,由0~45度,亮度增强,45度时最亮 α只影响亮度,不影响颜色。 B.干涉色级序 干涉色有规律的变化称为干涉色的级序 随R由小到大,干涉色由低到高,一般把干涉色分为四级 一级:灰、灰白、黄、红 二级:兰、绿、黄、红 三级:兰、绿、黄、红 四级:兰、绿、黄、红 相邻色间无截然界面,呈过渡状态 四种干涉色的混合呈稍带玫瑰色的白色,称为高级白。 四级干涉色收尾(红)叫顶部色,开始(兰)叫底部色 C.不同级序干涉色的差异 各级干涉色在色调上有一定的差异,突出的有: 一级:灰与灰白完全无界面,黄分为淡黄与橙黄,红带紫,色带较窄 二级:兰较深,绿较淡,黄带橙,亮而艳,红鲜艳 三、四级:均较淡,界面不清。三级绿为翠绿,色艳带宽,四级兰淡而窄 B.薄片重叠情况 当两薄片光率体同名半径重叠,光透过后总光程差R=R1+R2,RR1,RR2。R增大干涉色升高 当光率体异名轴重叠,R=R1-R2或R=R2-R1可能出现: a:RR1,RR2; b:RR1,RR2; c:R1RR2。 无论哪一种,R反映的干涉色比原两薄片都低或比其中某一块薄片的干涉色低。所以:异名轴重叠。干涉色色序降低 云母板 形状同石膏板,长边为快光方向 光程差为147毫微米,约相当于四分之一个黄光波长 正交偏光下的干涉色为一级灰。与晶体薄片叠加,升降一个色序 云母板适用于干涉色较高的(二级黄以上)晶体薄片。如 升:兰…绿…黄…红…兰… 降:兰…红…黄…绿…兰… 石英楔 石英沿光轴方向磨成楔形,镶嵌于金属框中 R=0~1680。在正交偏光镜间由薄到厚端,可以产生一级到三级干涉色 随石英楔推入,与晶体薄片同名轴重叠,干涉色连续上升 异名轴重叠,干涉色连续下降,当石英楔R与薄片相等时,晶体出现消色而呈深灰色 晶体的延性正负叫延性符号 延性符号是某些长条形晶体的鉴定特征,它与晶体所属晶系、结晶习性、切片方位密切相关 中级晶族及低级晶族斜方晶系的矿物多为柱状晶体,薄片中光率体主轴之一与延长方向一致 单斜、三斜晶系的晶体多数情况下延长方向与光率体主轴有一定夹角 一轴晶柱状晶体延性符号与光性符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