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的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农田防护林作为林业生态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控制风沙干旱、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发展区域经济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作用。立足于高效、稳定和持续的目标,合理的空间分布、稳定多样的林分和连续高效的工程效益是其具有的三个主要的特征,为了是这个高效、稳定和持续的目标实现,那么就应该合理的经营管理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使农田防护林的结构呈现最佳状态,实现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益得到最大化。现本文就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进行探究,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
在进行农田防护林管理过程中,持续经营的思想被不断的深入,加之不断深化的农田防护林持续经营理论,当前农田防护林体系经营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有关农田防护林持续经营模型的研究,这个问题也是农田防护林中关键的问题之一。更新策略是在持续经营思想上形成的,对于保持林网的完整性有重大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益。
一、高效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
基于农田防护林的特殊构建和特殊布局,农田防护林系统的持续经营管理被深刻的认识到,为了维护和不断利用其防护功能,就必须要寻求一个合理的经营方式。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区域中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是可持续的。在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中,可以被当做衡量指标的有很多,包括林带走向、林带密度、行数和树种组成等,这些指标可以是设计林带和科学调控领带结构的理论基础,已有了较成熟的理论确定其具体标准,可作为评价现实林带的依据,但是这些指标所表征的信息有的相互重叠,有的相互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这样需对所有指标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和代表性的选择。在林网尺度上有学者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对其布局现状进行宏观度量与评价,为各项指标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思路。目前,针对东北地区,已完成了该方面的研究,从单条林带和林网两个尺度出发,建立了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经营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机理关系,提出了9个主要评价指标。对于单条林带,用林带疏透度、有效防护距离、初始防护成熟龄、防护成熟期、林带产投比、更新方式等可作为度量林带经营状态的指标;对于林网体系,用林网带斑比、林网连接度、环度、林网优势度等可作为度量林网经营状态的指标;依据主要指标的数量化界定,提出了农田防护林高效持续经营的标准,可进行综合评价。这些评价指标及其标准,在宏观上确定了主要林网体系的布局,在微观上确定了单条林带的结构,成为衡量是否可持续经营的依据,为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高效持续经营提供了导向。然而,由于我国农田防护林分布的广泛性,不同地区之间经营措施和管理手段各不相同,因此其高效持续经营的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这样,需要针对农田防护林分布的不同类型区,分别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用于不同地区的高效持续经营指标体系与标准,形成适合我国所有地区的、具有系统性的指标体系与标准数据库,来衡量评判特定地区农田防护林经营管理是否科学,各项主要设计参数是否合理。
二、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模型研究
关于农田防护林持续经营模型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近年来,随着农田防护林经营水平的提高,可持续经营的数量化与模型化成为迫切需要,要求精确量化农田防护林经营管理目标,通过模型计算来确定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性的必要过程和结果,为量化经营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从林网尺度上来规范林网经营策略是农田防护林趋向精准化经营的一个新方向。可惜,对于农田防护林持续经营模型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来,有学者深入分析了林带更新的时空布局对持续发挥林网的防护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拟法正林经营思路,通过更新调整组织经营单位管理的林带,使整个林网体系形成自然幼龄到成熟龄各龄级林带条数基本相等、空间上分布均匀配置的格局,从而确保农田防护林生态功能稳定持续发挥。实际上,依据持续经营理论,借助于数学方法,计算时间尺度上林网体系的更新方案,无疑是研究和指导防护林在经营策略下保持林网动态结构最佳的有效途径。林网体系的生产力和防护功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整个林网体系防护功能受更新过程的影响波动性最小。
三、环境建设对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新的需求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1、环境建设对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的新需求
农田防护林具有双重的优势,既能够高效的保护农田的生态效益,还能够使林木的经济效益高产,重要的生态经济作用在不断的发挥着。木材和生产资料源源不断的供给社会使用,也将一系列相关的功能和服务提供给社会,例如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功能,还能够维护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提供美学价值。但是较高要求的多样化功能,需要合理的经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