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小朋友自我介绍]幼儿园小朋友的个人礼仪.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班小朋友自我介绍]幼儿园小朋友的个人礼仪
礼仪常识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小朋友的个人礼仪,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本站。
小班儿童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此,这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礼仪)的最佳时期。对小班儿童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礼仪交际能力,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个性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社会性和道德品质。
因此,我把幼儿礼仪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目的多途径地对小班幼儿进行生活礼仪启蒙。在实施过程中,我有效地运用了以下途径。
一、 在礼仪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每周我会按期初制订的小班礼仪培养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个礼仪教学活动。在礼仪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有:
1.故事法
以故事为载体,“富理于情、富教于乐”,使抽象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如: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礼仪,我借助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漏嘴巴,漏嘴巴为什么不好,在情景模拟中,老师表演大公鸡,幼儿表演吃饭的小弟弟,幼儿为了不让大公鸡吃到米粒,个个都专心用餐,看不到东张西望的坏样子,不知不觉中幼儿学会了正确的进餐礼仪:眼睛看着碗,一手扶着碗,一手舀米饭,张开大嘴巴,嚼呀嚼,咽下去。
2.童谣方法
如在“穿衣礼仪养成活动中”,在第一组幼儿(小班分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可是在活动中幼儿在伸衣袖的时候,总习惯性地把另一只小手放开,这样就造成手伸不到衣袖里,衣服始终穿不到身上,幼儿很无奈地又要寻求帮助。于是,我在第二组幼儿教学中,改变了教学策略,根据班级孩子喜欢朗诵儿歌的特点,创编了一首短小的儿歌,并且配上形象化的象声词,如呜呜开火车、拉拉、哈哈等,孩子们边学边记忆儿歌,很快解决了难点。
3.情景法
情景的合理设置,能给礼仪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能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发其内部情感,让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并达到行为上的认同。同时,使幼儿行为习惯能自动化养成,礼仪交往的主动性、持久性得到提高。
例如,在礼仪教学活动“学好”中,当小兔子向孩子们打招呼时,孩子们会高兴地向小兔子打招呼。当长颈鹿帮助小兔子时,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会主动说出小兔子和长颈鹿之间的对话:“谢谢你,长颈鹿阿姨。”“不客气。”活动结束时,我会有意识地向孩子们说“再见”,孩子们也会向兔子和长颈鹿说“再见”。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礼貌语言和文明礼貌的习惯。
二、不同领域中,注重礼仪的渗透性。
在实施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不仅在每周的日程安排中有具体的礼仪行为养成要求和教学内容,而且在其他领域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有机的渗透。例如,在“我想自己走”的语言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手木偶场景表演,对比孩子们来到公园时的正面和负面例子,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背诵儿歌,还体验了独立行走的自豪感,从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培养教育中实现知行统一;在“滑梯”的歌唱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用欢快的歌曲来表达玩滑梯的快乐心情,还可以增强排队滑梯、缓慢攀爬、不推不挤的礼仪意识;在“我的牙齿很有用”的健康活动中,通过音频数据,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牙齿的使用,还初步学会了保护牙齿的基本礼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