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孩别哭.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留守孩别哭
留守孩子,别哭
“妈妈,别走,妈妈,别走!”每当春节过后,车站里总是有这一幕让人看得潸然泪下。
“孩子,妈妈也不想离开呀,但是为了吃饭,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远行呀!”
……
在农村,每当春节过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里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习惯把他们叫作留守孩。本人所工作的学校是个山区学校,本人任七年级三班的班主任,班级人数50人,“留守孩”占了21人,其中双亲外出的15人,占“留守孩”总数的75%。由此可见,“留守孩”占了学生总数的半数,双亲外出的学生又占留守学生总数的半数以上,由此推广到学校,“留守孩”之多可见一斑。
一、哭泣的“留守孩”
“留守孩”由于缺乏父母管教,整体现状堪忧,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管教,学习能力差。一方面,打工父母,由于远在外地,无法对孩子硬性约束,更多的是电话遥控,学生在家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另一方面,“留守孩”的监护人大多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他们自己本人身体和思想都趋于老化,只能提供孩子吃饭等基本保障,加之他们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缺乏管教的“留守孩”,学习能力差。
2、隔代监管,性格缺陷。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暴躁等。
另外,“留守孩”大多是隔代监管,放纵溺爱现象较普遍,如“留守孩”在镇上网吧里上网玩游戏,代理监管人听之任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缺乏关爱,心理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情感缺乏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孩”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留守孩”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4、行为偏差,缺乏守纪观念。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孩”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留守孩”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自制力弱,敲响安全警钟。
“留守孩”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一般为隔代监护,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导致“留守孩”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针对“留守孩”中出现的以上几个关键问题,班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设计了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促使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完善与延伸,保证了“留守孩”安心学习,外出打工的父母舒心工作,教育教学工作也顺利开展。
二、“留守孩”笑了
1、利用创建“绿色学校”的契机,开展各种关爱活动。
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其中最重要一项就是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对于“留守孩”来说最需要的就是爱,开展多样化的关爱活动可以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让“留守孩”在活动中感觉到快乐,净化着“童心”,求得身心和谐发展。班级在活动中,耐心教育,细致引导,对他们倾注满腔热忱的爱。如元旦晚会、体育运动会、歌手比赛、主持人大赛、演讲大赛等,让他们参加,展现自我,增强学习信心。
每周一最后一节班会课成为亲情教育课,“留守孩”在老师的组织下,向自己的隔代监护人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监护人亲切交流等。
一位叫黄梦的女同学说到:“每周一亲情课,让我觉得这个季节里有梦、有爱,我们也将永远被梦、被爱包围。能和爷爷奶奶沟通交流,我真的很高兴……
2、自我约束管理,体现人文关怀。
远离父母,留守孩子需要集体的关爱与温暖。留守学生在班主任、班集体同学的引导下,分析自己的优势,找出自己最突出的缺点,接受集体的监督,以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引导“留守孩”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省,与社会、家长、老师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对照,通过日记、周记、汇报、“每日几问”、月评、期评等等方式来便调控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
班主任和课任象对待自己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