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果蝇培养生活史观察及唾腺染色体制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二 果蝇培养、生活观察及染色体制片
2012级 生物科学专业 2班 1组
摘要:果蝇作为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被广泛的应用在遗传学上,用来研究遗传特性和基因的特点。实验室里常用腹黑果蝇进行研究,我们培养的果蝇主要是研究它的生活周期以及观察它的多线染色体,我们把培养瓶放到培养箱里,隔几天去观察它的卵、幼虫、蛹,记录它的生活状态。实验表明,果蝇的繁殖量很大,生活周期极短,它的多线染色体较常染色体大,便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
关键词:果蝇培养基 多线染色体 生活周期
引言:果蝇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生物,在实验室饲养也比较简单。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主要有四个重要特点,其一,果蝇的生活周期十分短暂,两周左右基本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交替;其二,果蝇的产卵量比较多,可作为一个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其三,果蝇的性状表现丰富,突变类型多;其四,果蝇的唾腺染色体十分巨大,便于观察。果蝇三龄幼虫的唾腺发育到一定阶段后,细胞的有丝分裂停留在间期,染色体不断复制但细胞不分裂,从而形成了多线染色体,比常染色体要大150多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及实验设备1.1.1果蝇培养基配制1.1.2 果蝇接种及培养1.1.3 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1.1.4果蝇生活周期观察
1.2实验方法
1.2.1 果蝇培养基设计1.2.2果蝇培养基配制
加入消毒过的硬纸条作为化蛹的干燥场所
1.2.3 果蝇接种及培养
1.2.3.1雌雄果蝇鉴别:
表1 雌性果蝇特征
性别 体型 腹部 腹部背面 腹部腹面 前足 外生殖器 雌 大 稍尖 五条黑纹 六块腹板 无性梳 较简单、颜色浅 雄 小 端钝圆、黑亮 三条 四块腹板 有性梳 复杂、颜色深
(1)用毛笔轻轻将果蝇移动到载玻片上,放在解剖镜下观察。参照表1,从体型、腹部形态、腹部背面横纹等方面,初步对果蝇进行雌雄鉴定。
(2)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性梳,最终确定雌雄果蝇。
1.2.3.2果蝇麻醉
(1)取一麻醉瓶,取下棉花塞,在塞入瓶口的一面滴加2滴乙醚。
(2)取一个果蝇培养瓶,轻拍瓶壁,将果蝇震落于瓶底。将麻醉瓶与培养瓶口对口垂直放好(培养瓶在下,麻醉瓶在上),用报纸捂住下面的瓶子,可见果蝇飞入麻醉瓶中。翻转麻醉瓶使其瓶口朝上,迅速将各自棉塞盖住瓶口。
(3)等待果蝇全部昏迷后,即可进行后面的操作。 45度角,说明死亡)[4]。
(4)麻醉果蝇后,将其倾倒在白瓷板上。1.2.3.3接种
(2)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性梳,最终确定雌雄果蝇。
(3)迅速将果蝇移入横卧于桌上的培养瓶的瓶壁上,盖上棉塞,等待其完全苏醒后再将培养瓶竖起。1.2.3.4 培养:将接种好的果蝇放进恒温培养箱中,25℃培养。1.2.4 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
1.2..1解剖镜下,用解剖针拉出唾腺(透明棒状腺体):
在一干净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在管壁上即将化蛹的三龄幼虫,或者选择经低温处理的果蝇三龄幼虫置于载玻片上。由于果蝇的唾液腺位于幼虫体前1/3-1/4处,所以在解剖镜下左手持解剖针按压住幼虫后端1/3处,固定幼虫,右手持解剖针扎住幼虫头部口器处,适当用力向后拉,把头部与身体拉开,唾液腺腺体随之而出。把载玻片移到显微镜下查找唾液腺。果蝇的唾液腺是位于口器后端神经节两侧的一对透明而微白的类似香蕉形的长形小囊,由单层细胞构成,细胞大,细胞核大,细胞轮廓清晰。用解剖针先将含有腺体的一团组织与其它组织分开,然后再将腺体与脂肪等组织分开。剖离腺体也可在解剖镜下进行。
1.2..2 剥离唾腺:剥离唾腺,去掉其周围组织(白色脂肪),将剥离的唾腺移到滴有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载玻片上;
1.2..3 固定染色:固定染色10min,盖上干净载玻片,用滤纸吸去多余染液;
1.2..4压片:将载玻片放在平的桌面上,用大拇指用力压住朝一个方向横向揉几次,制成临时装片;
1.2..5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好的染色体图像,再用高倍镜观察1.2.5 果蝇生活周期观察
果蝇为完全变态类型的昆虫,其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将果蝇麻醉后进行观察。
1.2..1受精卵观察: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沿着雌性腹部从前向后滚压,即可挤出长棒状的白色颗粒。用低倍镜观察。果蝇的卵约0.5毫米长,椭圆形,腹面稍扁平,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的作用是使卵附在培养基表面而有利于发育。
1.2..2幼虫观察:卵孵化成幼虫后要经过两次蜕皮才能从一龄幼虫发育为三龄幼虫。一龄幼虫长约1mm,二龄幼虫长3mm,三龄幼虫体长大于等于5mm。1龄、2龄幼虫生活在培养基中,准备化蛹的三龄幼虫会从培养基中爬到瓶壁或栖息纸上。幼虫观察主要针对三龄幼虫。三龄幼虫头部稍尖,位于头部的口器为肉眼可见的一小黑点,口器后面有一对透明的唾液腺。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