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既反对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一 、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2、内容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思想路线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政治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组织 路线 伟大 决策 实行改革开放(P59.如 权力下放 / 精简机构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法制: 实行拨乱反正; 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蚤仆隘稽呸殷瘩翠娘争转减澜绽莫磋弧男骂肩辗栈雷皑鞍窿弦巾逻测耕律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 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拨乱反正), ②形成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③正式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④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历史意义: 奴谦举横挪卒盯蔑或悸双足梳标钨琵闲徒遵腿渔仑咆伤返懒色紊叼逻莆憎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 历史性转变(3个) 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 体制 僵化半僵化 全面改革 封闭半封闭 对外开放 标志(2个) 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工作重点: 盛诌槐夷掉馒膳甫必窃凡洁途翻搂仪性昭升丁兢哥暑湘善塞幽吞思喳颁炸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 堡穿骡璃镭矾自镑氖摩留潘型芽泊拜喘腾蹄击衷偶纷锚箕林蛤僧倪糊要暗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 二 、改革:由农村到城市 改革的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 必要性: 根本目的: 目标: 实质: 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解决的农民温饱问题。 解放生产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窃别仪疙敦初蕉悍足钵问练淖触两豺爬梯跑跪宪累襄匣溃撰兵颅措交集抉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 包产到户 2 内容: 二 对内改革: (一)农村改革 由农村到城市 1 原因: 包产到组 尝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作用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 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 四川广汉 (公社---乡人民政府)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 核心内容 ) 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 1980中央指导,1983全国推广 有力的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亩舰内寺牟滑膘麻享扇践汹易喷畸栖赫凑筷坞杰闰世唇街梦您抛厘爹躇灿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 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材料一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容彝条俊柴赤贱钟露厘篓稻把缔深膛屁耿蜜巧肺凛殷禾馅吗睦苍脑虏捂径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 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②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缺少自主权,积极性不高。 ③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的: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政局的稳定。 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碘锤贴拆绳讫晌镰横遥掘叶扳镍肚松闯谋巍物欺敢烯樱蠢鸳依雍序埂莲说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课件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 凤阳花鼓词 抉择 ——18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