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成为原生态教学辅助设备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让多媒体成为原生态教学辅助设备①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习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它在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快捷和方便的同时,有一些现象让人感到沉重:课堂上的“PPT依赖症”,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完全不是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延伸展开,而是顺着课件既定的流程一路直下;有些本不需要使用多媒体的课堂上,为了追求奇特的效果,弄得过于花哨,让人感到虚假,显得画蛇添足,离原生态教学越来越远。被多媒体主导的课堂上,一幅幅美丽的多媒体画面,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占据着学生大脑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泯没着教育的灵性,离真教育越来越远。人们怀念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抄写年代,那时候,虽然课堂活动不那么流光溢彩,但却扎扎实实,水乳交融。在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进步与推广的现实情境下,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如何让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目的?对于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使用中发生的歪曲应如何纠正?
一、现象一:多媒体的过度使用替代了原有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在学校的迅速普及好像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在各级各类的学校评估、验收和检查中,多媒体教室的配备是必备硬件。学校内教师间相互听课,兄弟学校间教师教学交流,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讨课、评优课,多媒体都被列为必须使用的教学设备。这本来是教学媒体发展带来的好处。然而,很多学校却把多媒体的使用看成是教学中的必需,哪怕只是几个词组、定义、公式,甚至解题过程都要事先做在课件里。一张张制作优美的幻灯片,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的讲课成了放映,教学跟着课件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多媒体异化为看幻灯片的观众,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多媒体异化为放映员和解说员。传统的因材施教,被整齐划一的多媒体课件挤到了附属物的地位。多媒体不仅尘封了每个教师不同的个性风采,而且让课堂教学步入了“为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怪圈。
1. 分析
多媒体是根据需要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教学的设备,有的课最好使用,而有的课不一定需要使用。教学是一个张扬个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课堂教学方式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但课堂教学中刚性的东西――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不能乱动的。为什么一个教学辅助设备能如此改变原有教学方式呢?
一是跟风式的办学思想,导致很多校长陷入“别的学校有什么我的学校也要有什么”的误区。不可否认,现在的校长身兼数职,既要做校长――规划学校的发展,又要做政府官员――运作行政事务,还要做老板――筹划教育经费。繁杂的事务无法让校长们静下心来思考教育,在实施教改时,你们学校刮什么风,我们学校就要起什么浪。在搞学校建设时,别的学校上什么项目,我的学校也要立马上什么项目。
二是受社会上浮躁风气的影响,从教者不能静下心来默默地搞教育,而是将求新、求异作为教育追逐的目标。一流的课堂不是因为一流的教学设备,而是因为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文化。如果施教者只是从教的立场,绞尽脑汁,故意弄出声音,人为制造轰动和喧哗,在一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贪大求全,缺乏体验、领悟的深刻,就会使教学不仅缺乏原创性,甚至离原生态的教育越来越远。
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检查验收时,无论针对什么样的学校都使用同一个标准,把多媒体作为学校必备的教学设备。不同的学校对教学设备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用同一个标准评估和验收不同的学校,整齐划一的结果是千校一面,不仅浪费了原本紧张的教育经费,也严重扼杀了教育应有的活力。教育不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为目的,而是以不同学校达到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的各项指标为目的,教育陷入对各种数据和指标的追求。
四是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有“设备科”,学校是否安装类似多媒体这样的教学设备,是否有效使用这些设备都成了教育主管部门检查的项目之一。由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主管的是教育,但这个部门更多的是依赖政府各行政部门运转,管的是教育,但真正思考的却不一定是教育,不一定能真正把握教育规律。以“设备科”为例,工作重心更多的是陷入对“工艺”的追求,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当成一项贴金工程,这样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 建议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后,随便说说,也是好的教育。俗话说的好,学校处处是教育。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不单纯指外部条件与设备,教职工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文明的语言举止、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知识的敬畏,在知识的海洋里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顽强毅力,这些贯穿于每个细节中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育本身是一项短时间内看不到绩效的缓慢过程,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从科学的角度、从育人的角度、从发展的角度抓教育,不要用行政化的手段对教育进行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干涉。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