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120例临床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120例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78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250-01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把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校门诊口腔科诊断为牙周病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单纯采用牙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牙周病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采用中药汤剂辨证施治。两组均以 7 天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评定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结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牙周病;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牙周病是牙齿周围支持组织各类病症的总称,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是牙龈炎症和出血、牙周袋加深、牙齿松动移位伴牙槽骨吸收三大症状。牙周病发病原因复杂,主要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个方面,单纯地通过西医或中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根据药物协同作用增强疗效机制,我们通过临床分析辨证施治,结合中医理论与西医治疗方法,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的方法,临床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门诊口腔科诊断为牙周病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58 例,其中男 28例,女 30例,年龄 26~55岁,平均 46.2岁,病程 3个月~17年。对照组 62例,其中男 34例,女 28例; 年龄 28~56岁,平均 45.6岁,病程 5个月~16年。其中不能坚持每天刷牙至少1次者33例,使用保健牙刷者仅12例,大部分患者刷牙方法不正确。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为未经治疗或经口服消炎止痛类药物治疗无效者。
1.2 病例诊断标准 西医牙周病诊断标准。病例入选标准:年龄在15~56岁,经牙周病诊断标准确诊新发病例。排除标准:有牙周组织外伤、合并糖尿病、血液病、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及就诊前服用抗生素。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局部治疗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常规洁牙去除菌斑、牙结石,充填龋洞,改正不良修复体,拔除无保留价值的患牙。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交替冲洗牙周袋,并涂布1%碘甘油,口服灭滴灵片剂,剂量为每次400mg,每天3次,7天为1疗程。
2.2 治疗组 采用灭滴灵加中医辨证治疗,在对照组局部治疗的基础上,以辨证论治为主,采用补肾清胃方剂。基础药方为:生地黄 20 g、川牛膝 15 g、连翘 20 g、丹参 10 g、金银花(后下)30 g、赤芍 10 g、当归 10 g、炙甘草 8 g、细辛 3 g。加减:胃热重、口渴明显者,加生石膏、天花粉;牙龈红肿者,加大连翘和金银花用量;血瘀者,加大丹参和赤芍用量;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芷和羌活;湿热重,加黄芩、 黄连和龙胆草;年高体弱者,加补气、补血之药:五味子、补骨脂和人参等。每日 1 剂,水煎约 450 mL 分 3 次口服。7 天为 1 疗程,连续服用 2 个疗程。
2.3全身和局部用药 口服广谱抗菌素加甲硝唑、维生素C,消除局部炎症,采用碘制剂或控释抗菌药物,并配合消炎漱口剂。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牙龈指数(GI)下降至0,叩诊阴性,松动度明显改善,牙周袋深度明显变浅,较治疗前减少3mm以上,X线牙槽骨与治疗前相比骨嵴表面完整,骨密度增加。有效:牙龈指数(GI)为0~1,轻度叩痛,牙周袋深度变浅,但不及3mm,X线牙槽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骨嵴表面较完整,骨密度有所增加。无效:牙龈指数(GI)为2~3,叩痛明显,牙周袋深度及松动度无变化,X线片示无改变。
3. 3 结果 对照组62例中,显效23例,有效9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51.6%;治疗组58例中,显效34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4%。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组优于对照组。
4讨 论
西医治疗牙周病首先考虑牙周局部刺激物的去除、局部安抚治疗及手术牙周袋成形术、牙周板结扎固定术等,使牙周袋再附着,以恢复牙齿的正常生理功能,用药方面灭滴灵是其治疗牙周病的首选药物,这与其强抗厌氧菌有关。口腔中的厌氧菌与牙周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灭滴灵为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其有效成分是肠霉菌素和偶氮霉素,对绝大多数厌氧菌有杀灭作用。但长期使用灭滴灵副作用较大,且随着灭滴灵用药历史延长,其耐药菌株增加,疗效相对会受到一定影响。且牙周病病因较复杂,患者单纯的抗菌、局部洁治难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