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感染布鲁氏菌属(Brucella)细菌(简称布氏菌)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1887年首次在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
我国于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布病病例。
;;首发症状 发热、多汗、萎靡不振、食欲不振、头痛、肌肉/关节/后背痛、乏力;
其它症状 头疼、头晕、失眠、烦燥不安、自觉手足发烧。急性严重病人可随受损脏器出现相应症状
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发热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急性期较慢性期常见。热型不一,常见的有:波状热,不规则热、间隙热、驰张热、长期低热。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高热时患者神志清醒、痛苦较少,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多汗 主要症状之一,急性期患者尤为明显,尤其是晚上。多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多汗症状加重,常可湿透衣裤,患者感到紧张、烦燥,甚至会影响睡眠。可导致虚脱。;肌肉/关节/后背痛 急、慢性布病患者,主要发生在大关节。以骶、髂、肩、肘、踝等关节处常见。
;皮肤 急性期可出现充血性皮疹,持续时间短。
淋巴结 淋巴结肿大,个别化脓成瘘管,脓汁带菌。
肝脾肿大 质软,中等硬。个别由于肝脏损害可出现黄疸。急性期较慢性期常见(急性期肝肿大占21.31%,脾肿大的占10.31%;慢性期肝脾肿大占4.26%)。
;呼吸系统 急性期,咯白色泡沫样痰或血性痰,痰中可培养出布氏菌。
心血管系统 低血压、收缩期杂音、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慢性期较常见。
软组织 纤维组织炎、囊肿
局部肿胀和增厚
;骨关节 主要体征之一。 90%,可发生于各个期,但慢性期多见。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呈屈曲畸形或强直以及肌肉萎缩。
脊椎 胸椎和腰椎多见。棘突明显压痛,被迫体位。
骨骼 骨膜炎、骨炎、骨髓炎。多见于长骨、腕和踝骨。骨质坏死形成小片碎块,有时可有瘘管。有自愈的趋势。
;;急性期 发病3个月以内,凡有高热者有明显其他症状、体征(包括慢性患者急性发作),并出现较高的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亚急性期 发病在3~6个月,凡有低热和有其他症状、体征(即有慢性炎症存在),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试验阳性者。
;慢性期 发病6个月以上,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或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反应试验阳性者。
残余期 体温正常,症状、体征较固定或功能障碍往往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而加重者。
;内脏型 心血管型、肺型、肝脾型
骨关节型 关节损害、骨损害、软骨损害、综合损害
神经型 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精神型 出现精神病症状者。
泌尿生殖型 睾丸、附睾损害,子宫、卵巢、输卵管损害,乳房损害,肾脏损害。
外科型 有固定的隐性病灶,需要外科手术者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
生活在疫区内;
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
;发热(包括低热)并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酸痛等。
多数患者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出现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实验室初筛 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皮内变态反应
细菌分离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血清学检查 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补体结合试验、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血清0.03毫升,检查出现可见凝集
皮内变态反应 皮试后24、48小时分别各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2.0厘米及以上(或4平方厘米及以上);标准试管凝集试验 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补体结合试验 滴度1:10(++)及以上;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 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 具备相应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实验室初筛阳性;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分离到布氏菌或血清学检查阳性。
隐性感染 有相应的流行病学史,分离到布氏菌或血清学检查阳性,无相应的临床表现。
;风湿热 特殊的心脏改变、风湿性结节、红斑及舞蹈症。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阳性。
肺、淋巴结核 全身中毒表现比较严重。肺结核病人痰中带血、可检查到结核杆菌,胸部X线检查有特异性的改变。淋巴结核淋巴结多粘连成块,形成瘘道及瘢痕。
;伤寒、副伤寒 多为高热,蔷薇疹、消化系统症状多见。肥达实验阳性
风湿性关节炎 有风湿热病史、一般不发生畸形,小关节多见。
;;目的 制止疾病过程的进展,防止由急性转变为慢性,减少复发,消灭后遗症。
治疗原则
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