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分析第九章第十章气.ppt

发布:2017-03-25约5.07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气相色谱、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9-1气相色谱法 一.色谱法概述 二、气相色谱的分析流程 三、气相色谱分析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四.气相色谱定性鉴定方法 五.气相色谱定量测定方法 §10-1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概述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三.原子吸收光谱仪 四.定量分析方法 §9-1气相色谱法 一.色谱法概述 色谱法概述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方法,利用各种物质在两 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 些物质在两相中进行多次反复的分配,来达到分离的 目的。 色谱法的由来 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创立了植物色素分 离的方法 载气系统--气相色谱的流动相(气源、气体净化、气 体流速控制和测量) 气相色谱检测器分类:按检测原理分 气相色谱检测器 热导检测器(TCD) 优点: 1)通用型,应用广泛; 2)结构简单 3)稳定性好; 4)线性范围宽 5)不破坏组分,可重新收集制备 氢焰检测器(FID) 优点: 专属型检测器(只能测含C有机物) 灵敏度高( TCD) 响应快 线性范围宽 三、气相色谱分析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分离原理 分离过程 色谱分离原理 色谱分离基于各组分在两相之间平衡分配的差异 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是利用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 相两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 试样中各组分就在两相中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从而 使原来分配系数仅有微小差异的各组分能够彼此分离 平衡分配可以用分配系数和分配比来衡量 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 衡时的浓度比 气相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基线、噪音和漂移 流出曲线(色谱图): 电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保留值:色谱定性参数 保留时间tR: 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需时间, 即组分通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死时间tm:(t0) 不被固定相溶解或吸附的组分的保留时间(即组 分在流动相中的所消耗的时间),或流动相充满柱内 空隙体积占据的空间所需要的时间,又称流动相保留 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tR’: 组分的保留时间与死时间之差值,即组分在固定 相中滞留的时间 保留体积VR: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极大点时 所消耗的流动相的体积 调整保留体积VR’:保留体积与死体积之差,即组分停 留在固定相时所消耗流动相的体积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及峰高:柱效、峰面积计算 四.气相色谱定性鉴定方法(略) 利用纯物质对照的定性鉴定 峰面积的测量 五.气相色谱定量测定方法 定量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 几种常用定量方法 归一化法 前提:试样中所有组分都产生信号并能检出色谱峰 依据:组分含量与峰面积成正比 优点: 简便,准确定量结果与进样量、重复性无关(前提→ 柱子不超载) 色谱条件略有变化对结果几乎无影响 缺点: 所有组分必须在一定时间内都出峰 必须已知所有组 分的校正因子不适合微量组分的测定 内标法:加入一定量的纯物质ms作内标,根据被测组分和内标物的峰面积及内标物质量,计算被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内标物的选择: 1)样品中不存在的组分,但其性质、含量和色谱峰位置尽量与被测组分接近。 2)不与被测组分发生反应,又能与被测样品中各组分分开。 外标法: 以待测组分纯品为对照物,与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响应信号相比较进行定量的方法 工作曲线法: i纯品→工作曲线, 前提:进入检测器样品量与峰面积成正比 在一定条件下,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以一定体 积分别进样,并从色谱图上测出峰高或峰面积,以标准溶液的 浓度或含量为横坐标,以峰高或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10-1 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概述 原子光谱法: 根据原子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光谱进行分析 的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基于测量试样所产生的原子蒸汽中基态原子对其 特征谱线的吸收,从而定量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 测定过程: 原子吸收 光谱法的 特点: (1)灵敏度高 (可测到10-9- 10-12 g·mL-1) (2)选择性好, 准确度高。 (3)测定范围广 (可直接测定 70多种元素) (4)操作简便, 分析速度快。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共振线和吸收线: 共振吸收线: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为共振跃迁, 共振跃迁时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其谱线即为共振吸收线 共振发射线: 当电子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