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勇“学院派”超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俞建勇“学院派”的超越
他是高校教师中科技创新的典范。他倾心力于多学科合作和科研产业化;使教师反哺产业的成效不断显现;他始终不渝着眼于产业升级进行科学研,整合并完善了大豆蛋白和黄麻这两种新型纤维的产业链,为突破纺织行业原料瓶颈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新业绩
作为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俞建勇充分发挥了这一多学科合作平台的优势,极大地推进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合、学科与企业间的联合,为纺织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开辟了新模式。2005年起至今,研究院完成了100吨/年芳纶1414聚合与纺丝中试研究,开展了“1313芳纶纸制备关键技术”、“新型非棉纤维素纤维加工关键技术”、“新型共聚酯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共混聚醚砜中空纤维膜血液过滤器产业化”等重点项目研究,并与国内纺织企业如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紫荆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作为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责任人,近三年内,他在纺织材料、纺织加工技术、纺织产品设计的研究和开发领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申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8项,授权8项。
2007年2月,他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大豆蛋白纤维纺织染整技术及针织产品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环锭紧密集聚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他主持的“新型远程战略武器用充气排水漂浮气囊研制(003S―04、003F―04)”项目,首次采用三维结构轮廓设计、强力梯度设计、爆轰气流缓释结构设计等技术,实现了新型远程战略武器的关键状态模拟,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研项目“精细黄麻纤维面料纺织印染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年产30KT高性能精细黄麻纤维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分别为国家发改委纺织专项和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他了解产业,有清晰的创新思路,他认真勤奋,是精通多门学科的通才,他的团队和学生热爱他,将他的累累业绩整??成册,替他报名参加年度创新人物的评选,这才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了一个自信、务实,快乐、谦和的创新型人才――大学教授俞建勇。
创新从产业需要出发
“单就技术创新而言,如何找到需求导向是最困难的。创新需要围绕整个国家和行业的战略展开,而不是单纯从我们的研究兴趣出发,一方面要结合国家最主要的需求,如现在的节能减排、可再生资源利用等,一方面还要围绕整个行业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创新最最重要的是抓住原始点,跟踪需求,抓住原创,如果这一点没有抓住,很多研究工作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俞建勇
除了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现代纺织学院常务副院长的头衔以及众多的科研成果、著作论文外,俞建勇教授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他是一个深刻了解产业需求的教授。
长期以来,他对行业发展投入了巨大关注。“十一五”期间纺织规划重点项目中的绿色环境友好、非棉纤维两大课题及其下十余个子课题,就源于他的合作团队,源于他自己的辛勤劳动。纺织行业里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很多,提炼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那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国民经济必需的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心血。尽管这是一项“义务劳动”,俞教授仍然组织自己的团队进行调查研究、查阅大量国外最新资料,孜孜以求。因为他明了高校科研如何才能为相关产业真正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一一他教育青年教师常常思考“我的课题是不是行业急需的”,他并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深入了解这个行业。
正是基于集中力量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难题这一原则,俞教授从不避讳“老生常谈”的课题,哪怕这个课题是行业反反复复提出来多年、多次的。他在思考,为什么这个课题被反复提出,说明我们在这点上很长时间里没有获得重大突破,所以更需要带领智力资源团队来攻克这一个个反反复复出现的堡垒。俞教授跟学生笑谈,“不过这样的论文就不太容易评得优秀论文了,那要新奇特一点才行。”
创新从联合社会资源深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新的内涵也不同,现在的创新是系统创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学校应该是创新的支撑体系.而不仅是供给体系,因此校企联合是创新的重要手段。”――俞建勇
对于科技创新,俞建勇教授选择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协作。正如他所说的,为解决问题,他会调动不同学科的智力资源、以及不同行业的企业资源。
俞教授自2005年起开始担任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这学院是整合东华大学与纺织相关学科力量的纺织研究平台,目的是推动纺织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纺织领域的科研项目多学科攻关在他这里已不是新鲜事,他的创新团队中往往集聚了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