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一病毒.doc

发布:2017-06-06约1.3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一病毒 1.病霉的特点 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 pm以下的微生物。 病毒的大小一般在0.2μm以下,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结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有独立代谢的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所需要的化学成分以及繁殖新个体。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人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物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 由于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差别很大,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所以,把它单独列为一界——病毒界。 2.病毒的分类 1971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axonomy of Viruses,ICTV)对病毒的分类和命名作了规范,并建立了统一的病毒分类系统。已知病毒有3目,56科,9亚科,233属,1550种。但病毒仍可以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等进行分类。 根据专性宿主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根据所致的疾病病毒可分为流行性感冒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动物性病毒以及烟草花叶病毒、水稻萎缩病毒、番茄丛矮病毒等植物性病毒。 根据所含的核酸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的繁殖过程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基本相似,这里以大肠杆菌T系偶数噬菌体为例介绍病毒的繁殖过程。繁殖过程可以分为吸附、侵人、复制、合成与释放4步。 (1)吸附。大肠杆菌T系偶数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高度特异性地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位点,如细胞壁、鞭毛或纤毛。 (2)侵人。指噬菌体注入核酸。大肠杆菌T系偶数噬菌体以其尾部吸附到敏感菌表面后,将尾丝展开并固着于细胞上。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使细胞壁产生一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将头部的核酸通过中空的尾髓压人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通常,一种细菌可以吸附几种噬菌体,但只允许其中一种侵人。 (3)复制与合成。指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复制。噬菌体DNA进人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控制,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如核糖体mRNA、tRNA及酶等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的蛋肉质。核酸和蛋白质装配合成新的噬菌体。 (4)释放。噬菌体粒子成熟后,噬菌体的水解酶水解宿主细胞而使宿主细胞裂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细菌裂解可导致液体培养物由混浊变清,也可导致固体培养物出现噬菌斑。 大肠杆菌T系偶数噬菌体从吸附到粒子成熟释放需 15-30 min。在适宜条件下,被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又能重复上述过程。 1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