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pdf

发布:2024-03-16约8.52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

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

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

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

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

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

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

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

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

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

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

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

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

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

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

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

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

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防止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

耳汤、山药炖排骨。

3.病情稳定者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4.遵医嘱艾灸,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或穴位贴敷肾俞、脾俞、足三里

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五〕肢体麻木、疼痛、肢冷

1.进食活血化瘀食物,如黄鳝、木耳等。食疗方:洋葱烧黄鳝。

2.给予足部中药泡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涌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

尿病点、脾、足等穴位。

〔六〕视物模糊

1.注意视力变化,定期检查眼底,减少阅读、看电视及使用电脑,宜闭目养

神,饮用菊花茶或银杞明目汤等。

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以辅助通络明目。

3.遵医嘱予珍珠明目液滴眼或中药眼部雾化以改善症状。

4.评估跌倒高危因素,落实防跌倒措施。

〔七〕皮肤瘙痒

1.指导患者洗澡忌用刺激性强的皂液,洗后皮肤涂抹润肤露,穿棉质内衣,

防止搔抓、热水烫洗;修剪指〔趾〕甲;瘙痒甚者,遵医嘱予以清热燥湿洗剂,

如苦参、苍术、黄柏、白花蛇草、连翘等煎汤外洗,亦可涂尿素乳膏防止皮肤干

燥。

2.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及海鲜之品。

〔八〕腰膝酸软

1.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食疗方:韭菜炒虾仁,山药芡实瘦肉饮。

2.操练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

3.指导患者按摩腰背部及气海、关元穴、涌泉穴。艾灸肾俞、关元、气海、

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

尿病点、肾、胰等穴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