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导练课件:专题2第4课时-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聚焦点一:地质循环与地质构造 1.地球内部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可以 相互转化,组成 地壳的物质处于 不断的运动和变 化之中。图中的 a、b、c、d分别 表示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球内部的岩浆(源于地幔的软流层)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b。 (2)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a。 (3)图中向上的箭头表示地壳抬升运动导致岩石出露地表,接受外力的破坏(风化、侵蚀)作用。 (4)被破坏的岩石受外力的搬运作用,在相对低洼地带沉积,形成沉积岩d。 (5)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 (6)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而沉积岩、变质岩需要通过岩浆才能转化为岩浆岩。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形成原因 构造特征 构造地貌 实例 现实意义 褶皱 背斜 当水平的岩层遇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弯曲隆起;从岩层顺序看:中心老,两翼新 常形成山岭;但背斜的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 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找矿:良好的储油构造;适合修建隧道 向斜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下弯曲变形;从岩层新老顺序看:两翼老,中部新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成为山岭 找水:良好的储水构造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形成原因 构造特征 构造地貌 实例 现实意义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发生破裂错动位移 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位移 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崖一侧上升的岩块,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低地;在断裂带上常形成沟谷、河流 华山、泰山、庐山、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如隧道通过断层时,必须加固;水库、大坝等选址应避开断层 (2011·江苏)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1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1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C (2011·江苏) (2)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D 点睛:岩层的弯曲情况和位置变化决定地质构造类型 思路点拨:第(1)题:根据岩层弯曲情况和是否断裂并出现位移情况可知,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背斜、向斜和断层。 第(2)题: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从图中可知甲侧记录稀疏、乙侧记录密集、从甲到乙越来越密集,则可知该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在乙侧坡度增大了,为上坡,而在甲地为下坡,速度快,即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是d图。 规律技巧总结: 内力作用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按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情况如下表: 运动类型 岩层运动方向 对地形的影响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岛弧、海沟等 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常形成高原、断块山、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变式训练1: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地貌说法 正确的是( ) A.M、O、Q均为 背斜山 B.M、O、Q均为向斜山 C.M、O、Q均为断层山 D.M为背斜山,O为向斜山,Q为断层山 D 变式训练1: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2)题。 (2)关于图中N、P两地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处地下可能含有 金、银、铜等矿产 B.P处地下可能含有石油矿产 C.N处岩石抗侵蚀力弱,受外力侵蚀成谷 D.P处为断裂下陷形成的 B 解析:第(1)题需要观察图像,从地貌看M、O、Q都是山峰,从构造来看,M为背斜、O为向斜、Q为断层,两者结合确定正确答案。 第(2)题中的N、P两地地貌上都是谷地,构造上N是向斜、P是背斜,两者综合判断可知N是良好的储水构造、P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聚焦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