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 小组成员: 1.组长、ppt制作: 贾竹银 2.ppt演讲人: 韦卉 3.资料收集: 李泯汕、熊文余、王礼梅、黄英琳 一.发展中国家的定义: 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1996年的标准,发展中国家是指,那些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8,956美元的国家和独立行政区。 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又进一步分为: (1)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725-8956美元之间; (2)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均收入在725美元以下。 从更广泛的意义看,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低,还涉及到生活的质量标准。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地图:发达国家(蓝色)、发展中国家(黄色)、极度欠发达国家(红色) 二.进口替代工业化定义与做法: (一)定义:进口替代政策是指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进口替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二)做法: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一般做法是国家通过给予税收、投资和销售等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外国私人资本在国内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的企业;或通过来料和来件等加工贸易方式,提高工业化的水平。为使国内替代产业得以发展,就要使用提高关税、实行数量限制、外汇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以使国内受进口竞争的工业在少竞争、无竞争的条件下发育成长。进口替代政策就是从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目的出发,减少或完全消除该种商品的进口,国内完全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政策。狭义的进口替代局限于以本国生产的产品,替代一种特定产品的进口。但从广义的方面看,一个领域的进口替代,其目的是通过减少或禁止某些产品的进口,引起所希望的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或者创造向国内非传统领域进行投资的推动力,使资源有机会进入这个新的工业部门,导致生产活动的产生和扩大,从而使得总体经济结构得到改善。 三.进口替代工业化的阶段性: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四.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案例——拉美模式 (二)什么是拉美模式: 所谓的拉美模式就是拉美国家从30-80年代所实行的发展模式,30年代时在大危机和“二战”背景下,少数国家率先推行了进口替代发展政策。战后,在拉美经委会的经济思想影响下,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为拉美主要国家所接受和推行,逐渐形成了进口替代发展模式。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这一发展模式对奠定拉美工业化基础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并使得这一地区经济在80年代以前都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 (因本小组讨论的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所以本拉美模式不包括拉美80年代后所涉及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 (三)拉美模式的实施原因: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继英国之后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基本上都是通过进口替代达到这一目标的,例如后进的美国和德国,还有日本,刚开始都采用了这一战略。拉美作为后进国家,必然会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从拉美自身来看,它们希望通过进口替代来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实现民族经济的独立。通过进口替代战略,减少对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依赖,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 2.为不断壮大的工人阶级提供就业机会。30年代之前, 大部分拉美国家都实行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出口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政治家们为了因应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诉求而选择。 3.在军人掌权的国家里,政治家们希望通过进口替代工 业化使军事工业得到发展,以提高军事实力,稳固政权。 (四)拉美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60年美国的GPN比拉美大7.7倍,而在1980年只有3.9倍。巴西在 60年代初的工业品自给率已达90%,生产资料自给率接近80%;墨西哥的工业品自给率在60年代中期也达到85%左 右;阿根廷在战后不久工业消费品达到97.4%。拉美全地区制造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39年的16.5%上升到 1980年的25%;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达3/4以上。在发展 中国家制造业总产值中,1975年拉美占56%;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4.1%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