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13无脊椎动物总结.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无脊椎动物总结
1. 体制和分节
2. 胚层和体腔
3. 体壁和骨骼
4. 肌肉和运动
5. 营养和消化
6. 呼吸和排泄
7. 循环系统
8.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9. 生殖系统和发育
1.体制和分节
1.1 体制
动物的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通常指动物身体
的对称性,即机体各部分的布局和比例。反映了动物
的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水平。
不对称:即无法切割这些动物以得到相似的部分。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切割都可以得到
相似的两部分。包括球形、两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只有正中矢状切面能得到两个相似的部
分。
原生动物:
不对称:变形虫草履虫
球形辐射对称:团藻、太阳虫、放射虫
海绵动物:不对称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
珊瑚纲、栉水母动物:两辐射对称
扁形、原腔动物、环节、软体、节肢动物:两侧对
称。
棘皮动物:次生性辐射对称
由此可知,体制是从无对称→球形辐射对称→辐射对
称(两辐射对称)→两侧对称的发展路线。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样化的形状也
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球形辐射对称适应于悬浮在水中;
辐射对称适应于固着在水中;
两侧对称适应于爬行生活;
两侧对称的意义:
两侧对称的动物出现前、后、左、右和背、腹之分。
前方分化为头部,神经和感官相对集中于此;后方为
尾端。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
两侧对称使运动定向,身体各部分分化和功能分工。
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由此可见,两侧对称使动物体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分
化阶段和获得更广泛意义的适应。
1.2 分节
分节:动物的身体沿纵轴方向分段。每段即为一个体节。每个体
节内可容纳各种器官,特别是消化、排泄、生殖和神经等。分节
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个重要标志,是特化的开始。
不分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原始分节:扁形动物(绦虫)、原腔动物(线虫)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
异律分节:节肢动物
身体分节是体制对称的另一种特殊形式;
动物身体分节后,不仅对运动有利,而且由于各体节
内器官的重复,使得单位的反应和代谢加强了;
异律分节的结果是导致了动物的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或分部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2. 胚层和体腔
2.1 胚层
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内、外胚层两层,
腔肠动物初步的组织分化(皮肌组织);
扁形动物出现三胚层:
复杂的肌肉层,运动机能加强、新陈代谢加强;
促进排泄系统(原肾、后肾)、神经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的分
化;
三胚层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促进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
各器官生理的复杂化,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的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意
义,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
2.2 体腔
体腔:动物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空腔;
假体腔(初生体腔),位于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
端细胞法形成,但是不裂开形成体腔,而是直接贴在外胚
层;
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肠壁的形成仍
然由内胚层形成;
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成为假体腔。
真体腔(次生体腔),位于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
端细胞法或体腔囊法,裂开形成体腔;
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中胚层形成的
肌肉与内胚层的内皮层形成肠壁;
体壁与肠壁具体腔膜以及肠系膜;
体腔内容纳各种器官、系统以及体腔液;
动物机体结构上的进步,生理功能完善。
海绵动物:水沟系统
腔肠动物:消化循环腔
水母型水流方向:口→胃腔→从辐管
→环管→正辐(间辐管)→胃囊→
口→体外
扁形动物:无体腔,中间充满实质;
原腔动物:具假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无体腔
假体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