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儒家人文精神.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 * * 佛教強調生命乃「緣起」,所以「性空」。 儒家強調生命的社會關係網絡,所以注重家庭倫理→「孝」。 →“relational self”(例: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李卓吾) 7:1 「有」與「空」的對比: 佛教:不住世間,超越輪迴生死 ?捨離。 儒家:安住於世間,以經世為目標?介入。 陸象山〈答王順伯書〉:「儒者雖至於無聲、無臭,一是皆以經世為本。」 7:2 捨離與介入的對比: 心經.蔡志忠漫畫 思考問題 1.《心經》作者如何論述生命的本 質是「空」性?您認為這種論證能否成立?為什麼? 2.《心經》所論述的生命目標與儒家的生命目標有何異同?您認為儒佛的生命目標能否融合?為什麼? 關鍵詞 1.五蘊皆空 2.諸法空相 3.苦集滅道 4.六根 5.六塵 概念圖 1.《心經》 2.濟群法師:《心經的人生智慧》(台北:益生文 化出版社,2000) 3.宗薩欽哲仁波切:《心經》,刊於《柔和聲》第34期,/chinese/ 閱讀作業: 覓幽蘭 靜靜的你,開放在幽谷, 空中飄逸著清香; 乘著涼風,乘著白雲, 不知不覺地流布人間。 芬芳的你,搖曳在風中, 在綠茵的草原綻放。 覓幽蘭 明月流光,青山陪伴, 在謐靜的夜裡微笑。 在滿天的星光中尋覓, 在徹夜的夢境中呼喚。 穿過山林的幽靜,度過冰清的小溪, 尋覓你曠谷的幽蘭, 覓幽蘭 在滿天的芬芳中尋覓, 在徹夜的夢境中呼喚, 穿過山林的幽靜,度過冰清的小溪, 尋覓你曠谷的幽蘭,尋覓你曠谷的幽蘭。 * * * * * * * * * * * * * * * * * * * * *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Email: chun_chieh_huang@ Website: .tw .tw/ 第八講 《心經》的生命觀 上週:禪宗與中國本土思想(尤其是儒家)的 「心」學相應 本週:《心經》在東亞各國最被廣泛誦讀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對照系統》 《心經》所認定的生命之本質是什麼? 為什麼? 《心經》所提出的生命之目標何在?如何達到生命的目標? 《心經》的生命觀與儒家的生命觀有何異同? 1. 本講問題 2.生命的本質(1): 空性及其原因 2:1 《心經》簡介 全名: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共260字。從漢末至今共被譯出21次,歷代註釋者約100人,通行本係玄奘法師(602-664)譯。 從《大般若經》(共600卷)中錄出,以「緣起性空」為核心理念。 2:1 《心經》簡介 (1)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2:2 生命本質的判定:「五蘊皆空」 (2) 生命的組成: 「五蘊」 ?蘊:集聚,heap 色:物質的形狀、顏色,form 受:領納,sensation 想:取象,concept 行:行動,action 識:了別,指精神的統覺作用,consciousness 2:2 生命本質的判定:「五蘊皆空」 (3) 生命的本質 : 「空」(emptiness) ? 「五蘊」 :生命之形色、感受、認知、造作、意識 ? 形成「我」 ? 造成對「我」的執著。 ?因為「我」是由部份組成,所以不是整體; 「我」是恆在變遷之中,所以不是恆常; 「我」依「他者」而成,所以不是獨立。 ?所以「我」是集眾緣而成(dependent-arising) ,所以「我」的本質就是「空性」。 2:2 生命本質的判定:「五蘊皆空」 3.生命的本質(2): 「有」「空」不二 3:1 經文 : 「舍利子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1)「有」(如色、受、想、行、識)乃是 「緣起有」,所以只是一種標籤,因此, 「有」只是虛幻、無自性?「色不異空」 (2) 「空不異色」: 形色不異於空性 ,一切 現象都在五蘊之中。 3:2 般若中觀的智慧 : (3) 「色即是空」: 世界一切現象皆屬虛幻。 (4) 「空即是色」: 萬物雖空,但仍有因緣果報。 3:2 般若中觀的智慧 : 4.生命的本質(3): 「諸法空相」 4:1 經文 :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4:2 「諸法空相」釋義 : 因為現象之 「整體性」? 由「部份」組成 「恆常性」? 在「變遷」之中 「獨立性」? 建立在「相互依存性」之上 以「國立台灣大學」為例分析 4:2 「諸法空相」釋義 : 以「國立台灣大學」為例分析 1.生命係「緣起」,所以沒有原初、獨立而恆常的「生」。 2.因此,一切生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