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地被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
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对地方城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国
土资源部的公报,2004年,全国共出让土地17.87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 14.51
万公顷,全国土地出让金的价款高5894.14 亿元;2006 年第一季度,全国土地
出让金的总额更是达到了3000亿元左右。在这些收益当中,绝大部分是通过征
地而取得的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而且这个收益正在快速增长。现阶段国家实
施严格的农用地转用制度,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大部分归国家所有被投资于城
市建设,而农民却几乎不能参与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分配。这无疑会更加扩
大我国城乡差距,激发原本因“二元经济结构”而存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同
时,不同地区农用地转用指标和本地区农用地保有量并不挂钩。经济发达地区
实际每年转用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数量及获取的土地出让金往往是经济欠发达
地区的数倍,却没有为间接享受到的生态利益和粮食保障“买单”。因此对农地
非农化的增值收益进行新的安排,提出倾向农民和倾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益的
对策,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分析,从我国国情和粮食安全角度出发界定
农地发展权应归属于国家。在此基础上对可转移的农地发展权进行探讨,由于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用地流转存在硬性指标,因此得出我国具备建立
农地发展权流转市场的条件。
其次,在界定农地发展权归属于国家的前提下,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发,
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如果违背
社会公正标准,在关键时刻仍不给予农民应得的补偿,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继
续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城市经济发展,我国城乡差距将会更大,错过难
得的机遇将会为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留下危机。
最后,本文以城乡协调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为目的,进行了农地非农化增
值收益分配机制方案设计,包括土地出让金改革;对征地行为建立合理的经济
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金;组建农村小额
信贷机构;建立农用地转用指标流转市场。
关键词:农地非农化 土地增值收益 城乡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re and more farm land is transferred
to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land .The income of land remising is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finance resource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has an
unique function in city construction .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que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in
2004, the total area of land remising was up to 178. 7 thousand hectare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had engrossed 145.1 thousand hectare of farm
land .and the amount of income of land remising of the whole country was
up to 589 billion RMB.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the amount of income
of land remising of the whole country was up to 300 billion RMB. The income
is mainly from the increase in value of land requisition and the farm
land transfer. What i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