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题库.pdf

发布:2020-08-12约4.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 海 无 涯 一、解释一句话 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家门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这一条 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説明世界, 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 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 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克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理论 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实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 务却是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克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 践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 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二、名词解释 1、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市民社会有两重含义。广义上,是指社 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 狭义上,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 “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 它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 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 地带。) (2 )马克思用它主要指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 社会 (3 )这是一种与特定的生产阶段相对应的交往形式(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包括 资产阶级社会的工业生活和商业活动。 (4 )这种从一定生产和交往中发展出来的社会组织,是以国家为首的整个唯心 主义的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2、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 社会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 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同他人对立 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 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而最终被消灭。 3、资本: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 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 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4、实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 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 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 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是指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是以 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人的实践与动物的不同,具有自主性 和创造性。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广义的实践马克思认为物质生 产劳动看成实践概念最基本、最基础的含义实践,而且认为实践还包含了政治、 伦理、宗教等人的现实活动,以及艺术、审美和科学研究等精神生产劳动 5、生产力: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具有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力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它不会随着旧制度的消灭而消 亡,而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日益发展。其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 1 学 海 无 涯 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 6、交往形式: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以表述生产关系的概念,指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又称为交往方式、交往关系。其产生过程与马 克思创立新的哲学体系的过程相适应。1847 年,马克思在 《哲学的贫困》中, 就完全用生产关系概念代替了交往形式概念。(交往形式:即人的物质交往活动 或劳动的社会条件,交往形式“以简单的家庭和复杂的家庭,即所谓部落生活作 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 质交往”以及“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三、解答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 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过程,而非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 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人的解放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是无产阶级, 所必备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和交往的大发展。只有随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