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及液体表面.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考 核 方 式 平时成绩: 30% (包括考勤15%和课堂练习、作业等15%) 期末考试: 70% 课 程 内 容 绪论 液体表面 固体表面 固液界面 表面活性剂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张力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 复合材料的界面 绪论 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是当前新技术革命中的三大前沿科学。材料科学是一个基础。材料的表界面在材料科学中有重要的地位。(最近几年,新能源技术又成为一个热点。风能、核能、太阳能(电池)等) 材料表界面对材料整体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材料的腐蚀、老化、硬化、破坏、印刷、涂膜、粘结、复合等等,无不与材料的表界面密切有关。 绪论 例:国产拉丝机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拉丝轮的寿命:国产的为半年,国外先进的为五年。 原因:在于材料的表面处理,基体材料是一样的。在拉丝轮的外圈,涂一层高硬度、低摩擦系数的陶瓷涂层。国内的技术还不能达到。 绪论 绪论 汽车零部件,现在大量使用塑料来制备,以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从美观性看,塑料件的光泽度不够,在一些要求较高的场合,逐渐地采用塑料电镀的方式,对制件的表面进行处理,提高光泽度。 绪论 材料表面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与材料内部有明显的差别; (1)多组份材料;(比如塑料合金的分相与界面,表面富集等)(例:塑料薄膜抗静电剂) (2)单组份材料。(结晶、缺陷等与内部不同) (例:塑料注塑制品表面的结晶度与内部不同) 材料的制备和使用性能,会受到表面特性的强烈影响。 绪论 绪论 表界面通常有五类:气-液界面(表面),气-固界面(表面),液-液界面,液-固界面,固-固界面。 表界面种类 表界面种类 表界面种类 表界面种类 表界面种类 1.2表界面科学发展史 · 1875~1878 Gibbs定律;(界面区物质浓度与本体的区别) · 1913~1942 Langmuir的贡献; (获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蒸发、凝聚、吸附、 单分子膜等表界面的研究) · 20世纪40年代前 表面化学成果大量应用生产; · 50年代以后,微型化、IT发展促进表面化学发展; · 60年代末~,由于超高真空技术的发展,电子光学仪器的发展,能谱仪的发展,表面现象向微观领域发展; · 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获诺贝尔化学奖。 关于格哈德·埃特尔 : 获奖原因:“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的研究”; 氮是生命体的基本元素,存在于氨基酸、 蛋白质和核酸中,空气中也富含氮气。 固氮法: 自然界固氮法:(1)闪电:10%; (2)固氮细菌:65%; 最后的25%,是合成氨的方法(哈伯-博施法)。进一步制成化肥。奠定了现代农业的基础。哈伯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为什么归为表面化学? 因为这个过程必须以精细的铁粉作为催化剂,让氮气与氢气同时被吸附到铁粉表面,然后进行反应。 如何控制或促进这个反应?反应的机理?如何来研究 这个反应过程? 为研究这个反应过程,埃特尔使用了一个理想系统:在真空中铺上一层清洁和光滑的铁粉,再控制性地输入不同的气体 。 埃特尔发现: (1)当氮气分子到达铁粉表面时,它首先是以分子的形成吸附,完全吸附后,两个氮原子之间的键可能断裂,以氮原子的形式与铁粉吸附。 (2)增加氢气的同时测量了铁粉表面氮原子的浓度,发现氢增加得越多,铁表面氮原子的浓度就越低,这表明氮是以原子而不是分子的形式与氢反应。 (3)氮分子分裂成氮原子这一过程限制了整个反应过程的速度 。一旦两个氮原子从彼此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它们立刻与周围的氢原子结合生成氨。 氮分子分裂的速度大大慢于反应中的其他步骤,这意味着后续反应都是在瞬间进行的,很难再寻找方法来研究这些步骤。如何研究后续的反应步骤? 哈伯-博施过程是一种可逆向进行的反应,反应的方向取决于注入系统的气体是氨气还是氢气加氮气。因此,埃特尔着手研究氨气是如何吸附在铁粉表面、再一步步分解成氮原子和氢原子的。他将重氢加入反应系统,当氨气释放出氢原子后,它会立即接收一个重氢原子,通过这种方法,他观察到两个缺失的中间步骤,即氨分子中的3个氮-氢键不是同时断裂,而是一个接一个地断裂,并测出了最后一步反应过程的速率。 反应过程: (1)氢分子在铁粉表面的吸附; (2)氢分子在铁粉表面断裂为氢原子; (3)氮分子在铁粉表面的吸附; (4)氮分子在铁粉表面断裂为氮原子(最慢的一步); (5)氮原子与一个氢原子结合; (6)氮原子与第二个氢原子结合; (7)氮原子与第三个氢原子结合。 埃特尔对哈伯-博施过程的研究,表明了他的实验思想和方法的建立过程。利用高度受控的系统,他成功测量了每一个反应步骤的速率和反应动能,这些数据又被用于更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反应过程的计算。这就是埃特尔的方法学不仅对基础研究,
显示全部